国画山水画的形神意境

山水画造化和心源的关系还可以说是境与意的关系,绘画作品离不开立意,好的立意又要好的造境来体现。立意的高低依赖于画家的学识修养、精神境界。造境的好坏取决于作者的饱游伍看、胸贮丘垫。同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道出山水画创作的方法途径和山水画具有的表现自然、表达情感的功能。山水画形成可以说和仕人隐逸密相关。

山水画造化和心源的关系还可以说是境与意的关系,绘画作品离不开立意,好的立意又要好的造境来体现。立意的高低依赖于画家的学识修养、精神境界。造境的好坏取决于作者的饱游伍看、胸贮丘垫。

形神也好,意境也好,情景也好,他们都应该是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割舍任何一方,都是缺憾。尤其是作者之神、作者之情、作者之意。中国哲学讲“天人台一”。人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同体”。人即自然,自然即人。我即山水,山水即我。所以山水画创作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画中的自然形象往往就是作者精神的载体、情意的载体。即形是有神之形,景是有情之景.境是有意之境。自然之形、景、境不再是纯自然、纯客观的形、景、境,而是人格化、主观化的形、景、境。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道出了造化(客观)与心源(主观)在山水画创作中统一关系。同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道出山水画创作的方法途径和山水画具有的表现自然、表达情感的功能。

山水画形成可以说和仕人隐逸密相关。因而一开始就带有消极避世的色彩,它几乎与“鉴戒贤愚”无缘,而更多具有恰性弄情的特质*六朝时期,宗炳就指出了山水画的畅神作用。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更为详尽地描述了山水所给人的快意:“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校隐逸,所常适也;摄鹤飞鸣.所常观也;尘器缠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伯,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经,坐穷泉塑,猿声乌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湿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山水画所具有的畅神快意作用、使山水画拥有了大量的膜拜者,也使山水画在创作上极易走向自娱、玩赏甚至游戏的极端。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