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历史

书法之所以为艺术,归纳起来,大概有两点:1、汉字结构丰富且变化莫测,其演变过程中,结构特征迥然不同的书体迭出,这使得书法在视觉上有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可能。变幻莫测的线之运动及由此生发出的丰富内在节奏,成为书法赖以生存的基础。

书法之所以为艺术,归纳起来,大概有两点:1、汉字结构丰富且变化莫测,其演变过程中,结构特征迥然不同的书体迭出,这使得书法在视觉上有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可能。2、线的艺术。毛笔笔头由柔软兽毫做成,锋锥着墨于纸,推拉提按,俯仰躺卧,逆来顺往,聚点铺面,转换自如,呈态万象,由此便造成笔画(线条)的无穷的变化。变幻莫测的线之运动及由此生发出的丰富内在节奏,成为书法赖以生存的基础。书法似乎纯粹形式化了的线条,实是由仿生形象、形态的演化迁变而来的,其内涵意蕴亦积淀融贮于中,于是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其特定的意义生成系统、范式、观念、参与方式,对它的感受因之大异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觉”。

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概念的最早论述是作为哲学术语出现的。《周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何谓“道”,何谓“器”呢?“道”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无形的法则、规律,“器”亦可理解为有形之物,基于某些方面的可比拟性,理解上的方便及文字的省减,“道”之形而上者即是指主体的审美感觉,“器”之形而下者为构成书法的诸形式因素。如字结构、线条等。

从字体演化看字结构的纯化及审美感觉的发展。表意图形是和原物象相对应的简化外在形式,它承载涵盖了物象几乎所有的内涵或内在属性、容量。抽象符号即从物象中抽离的构件元素,摆脱了与物象的意义关联,为独立自在的本体。书法艺术作为一种抽象符号,无限接近着纯符号化,以至到了抽象化的边沿,然而,始终拒绝舍弃‘字’的意义,它所有的技巧、内涵都是建立在“字”的基础上的,因此,其身上始终附丽着表意图形的功用。书法近乎纯粹化的形式,实是由仿生形象、形态的演化迁变而来的,其内涵意蕴亦积淀融贮于中,于是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其特定的意义生成系统、范式、观念、参与方式,对它的感受因之大异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觉”。

甲骨文是汉字发展史上较早的一种字体。其字整体上错综变化,大小不一,而就单字言又具匀称、对称、稳定的特点,为书法艺术奠定了形式美基础。因其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抛弃象形的原则,就使这种符号所依存的字形、线条,具有形体模拟的多种可能性,汉字形体于是获得了独立于符号意义的发展途径。因此,汉字自甲骨文始就以自由多样化的线条运动和空间构造,借助于字的形体姿态表现抽象化的情感和气势,形成汉字书法特有的线条艺术。汉许慎《说文序》中说 “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所谓“文”即字形线条运动的姿态。

(原文出处:形而上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