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

中国书法艺术从金文始,较甲骨文更趋向于抽象的形式美,以线条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构的结体自如,布局完满为书写原则。从甲骨文到金文这是一次艺术的升华,基本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线条造型的美感规律。书法之所以被称之为线条艺术,在于艺术家并未被文字的形体固定性所囿,他们在汉字中发现了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线条。

中国书法艺术从金文始,较甲骨文更趋向于抽象的形式美,以线条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构的结体自如,布局完满为书写原则。著名的《毛公鼎》和《散氏盘》已达到了金文艺术的极致,或严厉刚劲或外柔内刚,给人以圆浑沉健的美感。从甲骨文到金文这是一次艺术的升华,基本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线条造型的美感规律。

《石鼓文》是我国目前存世最早的刻石,遒朴有逸气。其结构方正匀称,端庄凝重,象形意味减少,在于金文与小篆之间,摆脱了金文铸刻匠气,卓然异古。在线条盘曲逶迤而又均匀对称之美德的艺术表现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审美追求,决定了后数百年的秦汉书法发展的轨道。隶书萌芽现象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线条趋直。B字形趋扁,取横势。C出现方折波挑。战国中晚期的楚文字和篆书的形体距离较大,已近于隶书的形体。与篆书相比,因字结构的简化,隶书比较彻底地摆脱了仿生(或曰摹象)的束缚,在字结构、空间、笔法等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书法的表现力从而得以大大扩展。这种艺术的“纯化”促进了人类审美感觉的发展。汉字字符由表意仿生起步,依类象形,而终止步于表意符号范畴内,书法则因在实用书写之外获得了抒情,“散怀抱”的崭新品质逐渐走向自觉。与之相应的审美感觉亦日渐随之生发丰富。

毛笔线条运动变化的丰富性及其审美感觉,书法线条是世界上变化最丰富的徒手线的集合。线条内在的几乎无穷尽的变化,全得于用笔——控制笔毫锥面所进行的各种运动。这种运动以特定方式贮存于线条内,清晰地展现在一切敏感的心灵中。变幻莫测的线之运动及由此生发出的丰富内在节奏,成为书法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它,书法艺术便不复存在。运动的复杂性,内在节奏的丰富性,成为书法艺术一个根本的特点。它给书法艺术带来不可穷尽的表现力。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尤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构象美。书法与生命的切近,表现在线条无穷无尽的运动变化中。决定线条质感的主要是笔法,笔法控制线条的运动和力度,线条运动无限丰富的变化,意味着线条质感的无穷变化。这是书法艺术深刻表现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一般说来,运动趋势会互相抵消,然而由于线条运动的暗示、引带,书法作品中的空间却会与线条一同流动起来——形式的所有细节便这样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获得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因宣纸有着特殊性能,水墨着纸呈现出变幻无穷的渗化效果,更因锋锥着墨于纸可能产生的种种变化,使书法作品中的线条对运动具有极为敏锐的感应能力,也就是说,书写时的运动能很好地保存在作品中。这种特点使书法作品承载了线条细微变化所带来的不同心理反映,培养了人们对线条细微差异的分辨能力和感受能力。书法线条有运动的“纯净”性特征。在一切被简化的运动中,点的运用是最“纯净”、最明晰的形式,点运动的轨迹便是线,而线正是书法惟一的构图手段。因此运动在书法艺术中达到最大限度的“纯化”。书法成为感知运动性质最方便、最理想的视觉艺术形式。形体、色彩、质地,自然界可视形象中一切可能舍弃的,都被舍弃了,只用简略到不能再简略的线条保存运动的过程。如果人们从书法作品中确实感受过什么的话,那么被感受到的一切实际上都被集中在一个点、一条线上。这是一种含蕴十分丰富,而又特别单纯、特别明晰的运动。

书法之所以被称之为线条艺术,在于艺术家并未被文字的形体固定性所囿,他们在汉字中发现了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线条。汉字中线条的单纯性、稳定性激发了艺术家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汉字的稳定性为线条的自由创造提供了坚实的舞台保障。增加线条的内涵,赋予线条以无限的艺术表现力,在线条与艺术家心灵间构筑起情感通道,中国汉字从书写表意功能层跃上了表情的层面。

(原文来自:形而上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