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与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倡导心性自由、过而不往、去来任之,强调“自心”、“自性”的彻悟,即在瞬间顿悟的心境中发现“自心”、“自性”的生命悟化。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山水画的迅猛演化,使之成为独立的科目,并跻身于正统中国画的文化苑囿。可以说,禅宗的超然怀襟最易与萧疏清旷的山水融为一体,故而禅宗精神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得以充分的彰显。

禅宗文化倡导心性自由、过而不往、去来任之,强调“自心”、“自性”的彻悟,即在瞬间顿悟的心境中发现“自心”、“自性”的生命悟化。禅宗取决于自我内心瞬间顿悟的解脱是一种人人皆可且易行的解脱范式。为此,世人逐渐将目光从向外界转向了向内心寻求解脱的皈依之路。可以说,山水画名家参禅悟道者俯视皆是。绘画者崇尚主体心灵的创造,注重“心画”以及人生体悟的“形迹”。而与此相关的绘画题材也发生了历史性的演变,即从以前的人物画占据画坛而转向自然山水的描摹。文人墨客纷纷将思想情愫寄于自然山水、绘画笔墨、遣兴逸情、抒发胸臆。由此观之,禅的“自性论”激发了中国文士自我意识的觉醒,展拓了个性天地,使国人力图摆脱承命之作的羁绊,追求精神和创作的自由王国。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山水画的迅猛演化,使之成为独立的科目,并跻身于正统中国画的文化苑囿。正如方毫所言:“宋代绘画,仍有佛教题材,惟不在寺塔,而在气势高远,景色荒寒,以表现明心见性的修养”。可以说,禅宗的超然怀襟最易与萧疏清旷的山水融为一体,故而禅宗精神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得以充分的彰显。

禅宗就其人生哲学来说,它同传统佛教的一致性仅仅表现在主体不为世俗情欲所累的出世心境。即在人生实践中,它表现出与儒家相近的入世性;在人生境界上,它又表现出与道家相似的超越性。而佛教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在禅宗那里被折中融合成“顺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概言世人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须为最好的体证。为此,禅悟崇尚“一粒沙中观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一手掌中抓无限,一小时中握永恒”。那么,画家自然也可在对现实事物的审美观照里把握到生命本质跳跃的脉搏,画境中就必然可能蕴含着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和对终极关怀的追索。叶朗评说:“禅宗就是在当下活生生的生命中去体验形而上的东西。那些禅师的悟道,看到花开了,听到莺叫了,他一下子领悟了。他是从现实的生动活泼的生命中体验宇宙的本性,它对美学的启示就在这里,所以宗白华讲,中国的山水画艺术有一种哲学的美。‘意境’必须要有形而上的东西。要蕴含着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意境’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的形而上学的追求。这是中国艺术和美学的一个特点”。(原文来自:论中国山水画生命艺术的诗禅情韵)




精彩山水画作品推荐:六尺山水作品

下一篇:紫砂壶调砂工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