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黄庭坚由家学积淀而自由进入书法作品领域,面临着广泛的选择。此期他的诗歌创作已初显气象并逐渐在身边凝聚了一个创作群体。黄庭坚后来的回顾流露出对自己早年道路的强烈否定与深刻反省。

黄庭坚由家学积淀而自由进入书法作品领域,面临着广泛的选择。一方面,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形式语言,另一方面,却已经有了“不甘为牛后人”的精神气度。二十七岁时他的诗句传入京城,为王安石赞赏不已,即所谓“俗学近知回首晚,病身全觉折腰难。”此期他的诗歌创作已初显气象并逐渐在身边凝聚了一个创作群体。因此可以想象,“自成一家始逼真”的抱负当时己在心中形成,按崔铭在《从熙宁到元丰:对黄庭坚拜师过程的解析》文中的分析,以黄庭坚深厚的家学、极高的书法作品天赋和傲岸的个性,对老师的选择自然是极为挑剔,其独立意识和反省能力也决定了他终不会“随人作计”。黄庭坚后来的回顾流露出对自己早年道路的强烈否定与深刻反省。想来,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大概也是早期作品较少流传的原因之一,与之有关的事例是,中年编选诗集时,他焚烧了早年创作的大部分诗稿。

元丰元年投书往还,自是苏黄订交,列师生之谊。此后诗书不断,多所唱和,又共同经历了“乌台诗案”的劫难。然后是元祜初年相逢于京师,从此酬唱切磋,直到元裙六年(1091年)黄庭坚丁母忧回到江西老家。这一阶段以尺牍类小字为例,黄学苏字,并在苏轼的指导下学习颜字,然后转易多师,奠定了变法的深厚基础。与其他同门有所不同,黄庭坚之拜于苏门,是一直靠书信往还。其间共同经历“乌台诗案”的风波,到元祜初年才先后来到京师,得以相聚,从此诗酒酬唱,切磋磨砺,直到元辜占六年黄庭坚离开京师回到家乡。这一大的阶段主要是黄庭坚从苏门游学,受苏轼的影响深入学习颜真卿、杨凝式等前朝大师,并广泛取法古人,奠定了后期书法作品变法的坚实基础。交游早期书风受苏轼的影响很大,后来渐渐开始有了求变的迹象,但总体而言尚未摆脱师门的格局。(原文来自:黄庭坚书法艺术创作分期初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