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通宝版别图解及知识介绍

万历通宝光背者较多见,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少数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银一厘。万历通宝背“河”、“户”者极少见;折二钱铸量也多,制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价格颇高。此外,还有银质“万历通宝”钱。

【万历通宝】


一、基本信息


万历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1573年)始铸。万历不仅是明朝灭亡的起点,也是明钱复杂的起点。到了崇祯朝钱币的复杂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万历通宝光背者较多见,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少数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银一厘。万历通宝背“河”、“户”者极少见;折二钱铸量也多,制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价格颇高。此外,还有银质“万历通宝”钱。


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万历通宝钱有折二钱,也为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钱径为2.8厘米;“万历通宝“大钱传世只有一枚,为孤品。


明初仿效元代货币政策,推行纸钞,禁用金银。后因经济的发展,海外市场的开拓,货币需求量增大等原因,明英宗正统年间“驰用银之禁”,白银取得合法的货币地位。


二、介绍


万历初年朝廷铸钱并不多,约两万锭,万历十三年(1585年)增为十五万锭,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九万锭。当时全国铸炉60余座,潞安府是其中较大的两座,平均一年为朝廷铸币近万锭,两座铸钱局需招铸币匠人约三四千名,由此给地方带来丰厚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出现了货币私铸取利的现象。万历四十年(1612年)潞安知府在其编纂的《潞安府志》中这样写道:“万历初,遵例鼓铸制钱,一时铜价腾跃数倍,而监造官与匠役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愚民见利争趋,日有私铸,虽论死不止。而制钱堆积不能行。”


三、版别简析


万历通宝版别繁多,以小平多见,平钱除光背外,穿上有:星、月、工、公、正、天、穿右厘、合背等。径2.4-2.5厘米,重3.4-4克,折二径2.8-2.9厘米,矿银小钱径1.9厘米,背五钱径3.5厘米,特大钱径8.8厘米,传世属小平钱最丰,面文除规整楷书者,尚有少数“历”,历下长日宽日数种。


四、版别图片介绍


温馨提示:搜索关注爱藏收藏资讯(ID:airmb1)微信公众号,回复【万历通宝】,即可获得万历通宝版别知识、万历通宝鉴定真假及买卖行情价格等最新消息!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