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故事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的大航海家,大家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老资料网小编整理的关于郑和的资料,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福建长乐县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开洋之地,当年庞大舰队屡此驻扎于此,伺风下海。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的大航海家,大家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老资料网小编整理的关于郑和的资料,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简介: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七下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 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 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 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1406年6月30日在爪哇 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 。随后到 三佛齐 旧港,时旧港广东 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 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郑和船队后到过 苏门答腊、 满刺加、 锡兰、 古里等国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施进卿被封为旧港 宣慰使。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 。

第二次下西洋

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 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 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 姚广孝下西洋的史料给另一个关于郑和航海目的的假设也提供了佐证。潘教授说:在《大唐西域记》中,明人的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帝遣中使太监郑和,奉香花往诣彼国(指锡兰,今斯里兰卡)供养……当就礼,请佛牙(传为释迦牟尼的牙齿,据说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牙齿完整无损,称为佛牙舍利)至舟,灵异非常,光彩照耀……永乐九年七月初九至京师。皇帝命于皇城内庄严栴檀金刚宝座贮之……”永乐九年正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间。

“姚广孝参与了第三次下西洋,迎回了佛牙,这说明第三次下西洋显然是朱棣事先计划好的,否则就不会派出姚广孝这样级别极高的官员。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迎佛牙’!”有学者如是分析。至于朱棣为什么要派遣船队,不远万里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更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朱棣是篡建文帝的位上台的,他劳师动众迎回佛牙,一个主要用意可能是为了证明他的正统地位,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种做法,前代的帝王就曾经用过。

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出发,随行有通译 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 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 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1417年6月(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 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 ,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1422年9月2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仁宗 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1431年1月(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 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年7月22日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 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员。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 阿鲁、 柯枝、大葛兰、 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 加异勒、阿丹、 南巫里、 甘巴里、兰山、彭亨、 急兰丹、忽鲁谟斯、 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 祖法儿、 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 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 里境内), 部分专家、 学者认为还到过澳大利 亚,美 洲 和新西 兰,南极洲, 等地。福建 长乐县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开洋之地,当年庞大舰队屡此驻扎于此,伺风下海。这里不仅有郑和当年亲自竖立、保存完好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而且有下西洋影响下形成的“十洋街”。明后期“倭患”的严重更促使人们纪念和崇拜与海洋相关的神癨

人物评价:

著名明史专家刘重月先生认为:“15世纪西方各国也正在开展航海的探索活动,郑和下西洋实际上应该是那个大历史时代所具有的特征”。

毛佩琪先生从小处分析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基于朱棣朱棣整体的政治目的,下西洋并非是孤立的事件,七下西洋是朱棣对治理明帝国政治理想的体现,这是一种国家力量的显示。”

柏杨先生说:“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这样评价郑和的这次壮举,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知道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

北大前副校长,史学家何川文曾经评价:“自从人类有文明以来,文明质之间的交流与交汇,在整个明代的交流与交汇史上,唯有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最文明。因为,它是和平”。

当代美国的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这样说:“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市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