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粘度低切偏高是什么意思

血液黏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即在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较高,当切变率逐渐升高时,血液黏度逐渐降低。血液黏度这种性质有利于血流的加速,也有利于血流的减速乃至止血。

全血黏度

[临床意义]

(1) 生理意义:血液黏度反映血液运输及其供应状况,测定血液黏度对于了解体内血液的流动性,解释由于血液黏度增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机理和规律,判断疾病的发展及预后都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血液黏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即在低切变率下(小血管内)血液黏度较高,当切变率逐渐升高时,血液黏度逐渐降低。血液黏度这种性质有利于血流的加速,也有利于血流的减速乃至止血。

(2) 病理意义: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黏滞因素,如血浆黏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黏滞状态。血液高黏度综合征是多种病理过程的中间过程或者“桥梁"。对于微循环而言,血液高黏度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微循环毛细血管系统中,由于血液黏度的升高,造成微循环恶化。此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此时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能力下降,而易聚集成串,使微循环灌注障碍,脏器缺血缺氧,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情恶化。另外,由于血液黏度的升高及血小板的受损等因素,可以促使微小血栓形成血液黏度的测试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如中风(卒中)、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肺心病、高血压、脉管炎、白血病等等。

(3) 血液黏度异常综合征的诊断和分型:血液流变学应用于临床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为临床医学增添了又一新的综合征,即血液黏度异常综合征。测定血液黏度等流变学指标不仅可以直接诊断出这一新的综合征,而且根据血液黏度等流变学指标变化的不同特点,即高于或低于健康人,尚可以从中再区分出高低血液黏度综合征两大类,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定量指标。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