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粘度偏高是什么意思

血浆黏度是反映血液黏滞程度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其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对血浆黏度的影响最大。血浆黏度测定的原理是在相同切变率下,一定体积的受检血浆,流经一定半径和一定长度的毛细管所需要的时间与该管两端压力差,计算出血浆黏度。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血浆黏度(PV)是反映血液黏滞程度的又一个重要指标。血浆不是均质的,而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蛋白质组成的,包括血浆白蛋白,球蛋白,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甲状腺球蛋白,铁蛋白,铜蓝蛋白,黏蛋白等,还有血脂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血糖等成分组成。其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β 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对血浆黏度的影响最大。

血浆黏度测定的原理是在相同切变率下,一定体积的受检血浆,流经一定半径和一定长度的毛细管所需要的时间与该管两端压力差,计算出血浆黏度。

参考范围

毛细管式黏度计法:1.12~1.64(mPa·s)

【异常结果解读】

血浆黏度增高见于:

1.血脂增高的疾病

如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2.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的疾病

如肝硬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

3.血浆球蛋白增高的疾病

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上一篇:孕吐看生男生女
下一篇:清宫图的由来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