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体检的重要性

血液常规检查非常重要,当人体发生变化时,经常会引起血浆质和量的变化,血液病理变化也会影响到全身组织和器官。所以医生经常把血常规检查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血常规检查是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量和质进行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Pt)计数。

血液常规检查非常重要,当人体发生变化时,经常会引起血浆质和量的变化,血液病理变化也会影响到全身组织和器官。所以医生经常把血常规检查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1、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常规检查是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量和质进行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测定,白细胞(WBC)计数及白细胞分类(DC)计数、血小板((Pt)计数。

2、一般情况下,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呈近似平行关系,因此二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有些贫血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的浓度发生变化,如低色素性贫血,其含量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往往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内的含量明显,因此,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比值,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3、一般来说,当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 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 g/L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会增加。这一状况可以分为相对增加和绝对增加两种情况。前一种疾病是由于血浆中水分流失,血液浓缩,常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另一种疾病是由于红细胞增多,继发性可见于高原地区居民,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也见于肾癌、卵巢癌及肾孟积水,多囊肾等。原发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细胞增多症,也可导致红细胞持续显著增加,其数量可高达(7-10)×1012/L,血红蛋白可达(180-240 g/L)。

4、成年男性血红蛋白< 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 110g/L可视为贫血。3个月至15岁以下出生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较快,红细胞生成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可比正常成人低10%-20%左右;怀孕中后期孕妇血浆量增加,使血液稀释;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统称为生物性贫血。病理性贫血见于各种贫血,如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出血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

5、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n)、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m)。因为各种白细胞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在不同的病理条件下,可以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质量或数量的变化。

6、白细胞总数>10×109/L表示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占总白细胞数的20%-40%。淋巴细胞在儿童时期较高,婴儿时期约占35%,粒细胞占60%,4-6天后可达到50%;4-6岁时淋巴细胞的比例逐渐下降,直至正常成人的水平。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主要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对淋巴细胞减少进行治疗,并应用放射线照射、免疫缺陷病等。

正常人群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在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中增高是常见的。

7、血小板(Pt)的正常范围为(100-300) × 109/L,血小板与止血、凝血、血凝块收缩密切相关。血小板增多症(> 300×109/L)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脾切除后,急性失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减少(< 109/L);如果降低太多(< 6×109/L),可能导致大出血休克或颅内出血死亡。血小板减少症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和药物中毒。

当然,血常规检查只是辅助诊断手段之一。要做出明确的诊断,医生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相关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