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为什么要带梗制作?

带梗铁观音,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可能不了解。其实,铁观音茶农生产出售的茶叶都是带梗的,也就是毛茶。而大家平常接触到的大部分是经过茶商拼配、去梗、去老叶片、杂质等精制而成的不带梗的净茶。各个档次的带梗铁观音多少钱一斤?

带梗铁观音,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可能不了解。其实,铁观音茶农生产出售的茶叶都是带梗的,也就是毛茶。而大家平常接触到的大部分是经过茶商拼配、去梗、去老叶片、杂质等精制而成的不带梗的净茶。不过,也有一部分茶友喜欢毛茶,毛茶滋味醇厚、馥郁、茶汤更厚重。那么,带梗的铁观音多少钱一斤呢?

带梗铁观音多少钱一斤?

相对于净茶来说,毛茶的成本低了不少,因此价格也相对便宜。一般来说,一斤毛茶可以加工6.5~7两的净茶,外加加工工钱,失重等费用,一斤净茶的价格要高出不少。

打个比方,我们按照折合率为70%来算,50元一斤的毛茶,一斤净茶价格就要71.5元、加上捡梗成本,每斤加10元,小泡真空装每斤10元,礼盒10元左右,如果在加上商家20%利润15元,那么无论你怎么算,茶农批发价50元一斤的毛茶,到喝茶的人手里,至少也得116.5元。

如上所述,一斤净茶的价格通常是毛茶的2倍左右,总的看来毛茶便宜了很多。不过,选购毛茶,也要懂得储藏,否则容易变质。

一般都是采用冷藏方式,茶商们用的是冷藏库,把温度调至-18度左右,然后用塑料袋整袋密封好,可保持长时间不变质。

如果个人的话,建议采用冰箱速冻层冷藏,冷藏前同样用塑料袋包装好,或者密封的罐罐。由于非专业冷藏,所以应注意不与异味重的东西一起存放,以免吸附异味,影响品质。此外,为确保品质,建议2个月内喝完。

各个档次的带梗铁观音多少钱一斤?

就目前市场行情来看,毛茶的价格便宜的二三十元一斤,中档的一两百元一斤,高端的三百四元左右。个别优质限量版的还会有上千元一斤的,不过大部分人不会买。

温馨提示,这里所讲的毛茶价格,都为春秋正季生产的铁观音。如果是夏暑茶或者冬片茶,那么没有这个价,低端的差不多,高端的几乎没有,其他茶季最好的不会超过200元一斤。

如果是送礼的话,带梗的铁观音很显然不大合适,所以有买的基本是自饮的。自己喝的话,如果经济条件一般,那么几十元一斤也还过得去了,冲泡的时候有时间还可以自己除梗,挺划算的。如果经济条件还不错,那么建议选择一百元以上的,无论是外观还是口感,都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了。

带梗的铁观音怎么泡?

毛茶为保证茶叶品质以及新鲜程度,建议放入冰箱低温冷藏,两个月内喝完口感更好。冲泡方法与净茶基本一样,如下图所示:

1、备器

推荐使用专用白瓷功夫茶具,泡出观音韵更纯正。

2、洗茶

放入适量茶叶,使用功夫茶具可直接放入7~8克装的一小包。

3、入水

沿着碗壁冲入适量开水,不要太满,否则烫手。建议使用泉水或纯净水。

4、静候

盖上静候8~15秒,可根据自己喜好自行调节。

5、出茶

先放置鼻尖轻闻再细品,可连续冲泡7~10道茶。

铁观音为什么要带茶梗制作?

1、带梗的铁观音更有味道

由于茶梗影响茶叶的美观,人们往往认为有茶叶梗的茶叶是劣质的茶叶,其实茶梗也可以泡饮,茶梗对茶叶制作和冲泡出物质的浓度口感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茶有梗更耐泡,若喝茶只挑“叶”却无“梗”品尝性和功能性都会减少一大半。

2、茶梗中内含物质丰富

茶梗中的氨基酸含量比芽叶多的多,经测试含量比芽叶高1-3倍。原因是由于茶氨酸在根部合成,经木质部输送到地上部分之后,一部分产生谷氨酸参与茶树氮代谢,另一部分在新梢中积累,所以茶梗中氨基酸含量高。此外,茶梗作为鲜叶的营养传导器官,含有较高的糖分。茶鲜叶中含有很多糖类,除水溶果胶外,成熟叶、茎中几乎有的糖类均比幼嫩芽叶高。

3、茶梗在制作中的作用

在此条件下,铁观音的制茶师们开始了一个能量转换过程。也就是把茶梗里面的内涵物质,通过晒青、摇青、晾青、静置等一系列工序转化为芳香物质。

采摘:铁观音茶叶采摘后加工时茶梗和叶子会交流水分,促进发酵,所以铁观音都是带茶枝采制的,做好以后再拣去茶梗。

摇青:茶梗的水分向叶面流动,茶叶恢复活力,同时叶片边缘与摇青工具摩擦破边,氧化形成红边,加速发酵。

铁观音的制作中做青过程是茶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步骤,此过程中茶青叶面细胞继续保持活性,同时,叶面也会进行蒸腾作用,散发大量水分带走茶叶发酵所产生的热量,形成的拉力使茶梗水分通过木质部从叶脉向叶肉组织输送,保持叶片不容易干焦,维持茶叶的发酵氧化进程。

另外茶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所以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厚的茶叶。如果失去茶梗对叶片的水分调节,铁观音的发酵过程将被大大缩短,无法使茶青叶良好发酵,难于制作出鸟龙茶独特的色香味。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