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自古就喜欢玉

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历来就爱玉,欣赏玉是一种高尚的嗜好。

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据传,朝朝代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镇暑如杨贵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祖国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历来就爱玉,欣赏玉是一种高尚的嗜好。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认识到玉石的坚硬和美丽,玉石不仅可以用来磨制工具、武器,又是美丽的装饰物件,寄托了人们的艺术情怀和精神追求,而且还作为一种礼器用来祭祀祖先,因此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就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与玉比德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先秦文献中记载孔子在论“贵玉贱珉”时已指出玉有十一德,即:"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也:玉之寡,故贵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永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礼己,聘义》)其意思就是说,不是因为珉多了便贱,也不是因为玉少了而贵。玉所以贵是因为同君子的德非常接近;玉温润而有助于君子仁的发挥;细密的纹理,好似君子的坚强;玉的棱角尖锐锋利,但却不伤人身,意喻君子是非分明但又不会滥伤无辜;身上佩带的玉器自然下垂.表示君子谦恭处世;清脆悠扬的玉声与礼乐和谐鸣秦,始终恪守礼法;玉的瑕疵像君子的缺点;但却不会影响他的忠诚与敦厚;玉的质地晶莹透亮,激励着君子诚心磊落;玉的气度犹如横贯蓝天的长虹,象征着君子宏的伟气魄;充满精灵之气的玉闪现于山川之间,意味着君子顶天立地、气吞山河之豪情。在诸多的玉器之中,圭和璋因其形状、用途特殊,最能表达君子之德。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释玉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许慎以玉比德;是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玉有十一德之说,是当时根据玉的自然属性并结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的,这样玉不仅具有灵性,同时又被赋予了一种道德观念,这就是当时为什么:"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礼记?玉藻》)。

人养玉,玉养人


自古以来,人们对对美丽的玉石,上至帝王将相,下及民间百姓,都非常珍视,认为玉石是阴阳二气的精纯,对人体健康有着神奇的作用。

“人养玉,玉养人”其实是民间的一个常识。人体的温度、汗液或油脂对玉石的结构有一定的好处,佩戴久了可使玉石变的油润或通透。玉石是一种蓄“气”最充沛的物质,千百年来,皇室贵族除了佩戴宝玉之外,还有服食玉屑珠粉之好,甚至死后,口中还都要含玉璧,或者穿着玉衣,藉以保护遗体。

玉是一种天然矿产,矿物是中药中的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国对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宝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我国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均称玉可:“安魂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据现代科学测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锰、镁、钴、硒、铬、钛、锂、钙、钾、钠等,它的疗效已在外科独占鳌头。它曾是我们祖先防治疾病的武器,也曾长期作为养生防老和炼丹术的主要药物。从药物学角度来讲,长期配戴自然矿物可以补充人体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过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体保持一个特有的正间值。

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记述了这样的神话,说:“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这是说,玉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食品玉膏生成的。它有五色,质地紧密坚硬,润泽有光,天地鬼神都以它为食品,如果君子食了,可以防止不祥。这一古老的神话证明玉是何等的珍贵,它同中华民族的始祖、天地鬼神连在一起。看来我们的祖先都认为玉是有灵性的。

现代科学分析,许多玉石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铬、铁等,如果经常佩戴使用玉石饰品,能使这些有益的元素通过皮肤的浸润,进入人体,从而平衡阴阳气血的协调,促进身体健康。

黄金有价玉无价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黄金有价玉无价”.一般来说,人们对这句话中“无价”二字的理解是:玉石是极其珍贵的,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黄金.管仲曰:“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管子》)当然,关于玉石的价值问题,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例子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载:“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就是“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终于得到了和氏璧.他令丞相李斯题写,公孙寿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和氏璧也因此而成为了国宝玉玺.在历史上的朝代变迁中,皇帝必须拥有了国宝玉玺,才是所谓的真命天子,才算真正地一统天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一直是美好、富贵和高雅的象征.因此,中国古代的文人常用“玉”来比喻许多美好的事物.例如,用玉女、玉人、玉面等词来称赞女子;用玉府、玉堂、玉楼等词来称赞住处;用玉衣、玉帛、玉食等词来称赞衣食.使许多人、景、物都因之增辉生色.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中国人对玉石的情感极其微妙,态度耐人寻味!即使如此,在我们看来,“黄金有价玉无价”其实并不是指玉石的价值远远高过黄金,而意味着黄金的价值容易确定,玉石的价值则难以评断.首先,这是因为玉石的种类繁多.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玉,石之美者.”换句话说,自然天成、质地坚硬、细腻温润、色泽晶莹的美石,都可以归入玉石之列.按照这个标准,古人心中的玉,不仅包括透闪石,而且包括玛瑙、水晶、琥珀、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红宝石、绿宝石等美石。

玉石的价值之所以很难评断,还在于玉石价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玉石的材质,而且取决于玉石的制作工艺.正如唐太宗所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这就是说,好的玉器既要材质好,也要构图美,还要雕刻精.龙纹、凤纹、鸟纹、弦纹、人物纹、兽面纹、山水纹、卷云纹等不同纹饰的玉器,其价值可能因为纹饰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此外,礼器(如玉璧、玉琮、玉圭、玉璋)、佩戴器(如玉环、玉璜、玉镯、玉跨)、丧葬器(如玉衣、玉晗、玉握、玉塞)、玩赏器(如玉人、玉兽、玉屏、玉山)和实用器(如玉杯、玉碗、玉壶、玉盘)等不同种类的玉器,即使同样构图精美,精雕细刻,其价值也会因为玉器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就古玉而言,情况更复杂.因为长期的物理化学作用,会使得古玉的表面产生一些不同于原色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沁色.总的来看,古玉的沁色可以分为五种,即血沁(红色沁)、铜沁(绿色沁)、土沁(黄色沁)、水沁(白色沁)和水银沁(黑色沁).人们通常以血沁为贵,铜沁次之,土沁和水银沁再次.古人还有“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的说法,换句话说,五种沁色同时具备的玉器,其价值是非常之高的。

总而言之,玉石的质地,加工的年代,构图的精粗,雕工的好坏,玉器的种类,沁色的不同等诸多因素,都会对玉石的价值产生重要而微妙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黄金有价玉无价”的真正含义其实并非指玉石的价值远远高于黄金,而是指黄金的价值容易确定,玉石的价值则难以评断。

翡翠的来历


翡翠的流行 传说十三世纪初,云南的一个盐商偶然的从缅甸驮了一块石头回国,那块晶莹透亮的绿石头一下子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这块石头就是翡翠,因其色泽艳丽、产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泽、质地滋润、韧性较强、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称“硬玉”,又称“玉中之王”。翡翠产地多属于未开发山区,虽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见阳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雾露河,滚滚浊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气,水面上处处泡起,缕缕烟生,烟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拢不散,人坐船中,伸手不见五指,如入五里雾中。除了蛮烟瘴气,蚊蟒疟疾,环境恶劣,加上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资缺乏,玉石的开采,备极艰辛。

到18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翡翠才真正大量进入中国云南。虽然翡翠从传入到应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时间,但由于喜爱翡翠的人们赋予其神奇的文化内涵,其短暂而辉煌的历史足以让其他玉石羡慕不已,并与其他玉石一并构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器文化。明代,我国出现缅甸翡翠;清代,由于王公贵族的喜爱(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后的癖爱),被称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价百倍,成为玉中极品。翡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眼中,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还带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古人与今人都皆爱玉、喜玉、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现业已成为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及韩国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爱玉已成为一种现代时尚。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