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葫芦玩家给大家讲葫芦的历史

提到葫芦,在世人眼里大概是作为一种吃的果实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有艺术家、雕刻家等对葫芦赋予了一种新的内涵,用艺术的手法让葫芦有了新的生命,这里由葫芦玩家万永强给大家讲讲葫芦的历史。而作为欣赏的葫芦大多是小葫芦,以把玩蝈蝈葫芦居多。“葫芦万”本名万永强,玩葫芦已经30年了。

提到葫芦,在世人眼里大概是作为一种吃的果实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有艺术家、雕刻家等对葫芦赋予了一种新的内涵,用艺术的手法让葫芦有了新的生命,这里由葫芦玩家万永强给大家讲讲葫芦的历史。


葫芦作为一种观赏、把玩之物在北方比较流行,特别是在北京等地区。而作为欣赏的葫芦大多是小葫芦,以把玩蝈蝈葫芦居多。在北京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朋友们发现,许多人的家里除了鲜花盛开以外,还传来阵阵蝈蝈的叫声,使得家里的闲适气氛“有声有色”。许多玩家们也感慨,现在天津冬天里养蝈蝈的人们,好像比夏天还多。早先,谁能把夏秋的蝈蝈养到春节,谁就是“大玩家”,现在,随着蝈蝈的人工养殖兴盛到几乎成为一个产业,所以在春节期间,京津地区的许多家庭里养蝈蝈也成了一景,也表达出都市人群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葫芦万”本名万永强,玩葫芦已经30年了。在这30年里,不但结交了许多全国各地的“葫芦友”,更是与刚刚故去的“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老人交情颇深,也获得了王老很高的评价。30年前,刚迷上葫芦的万永强就在院子里尝试种植葫芦,从清代开始,民间艺人开始用泥木模子培植葫芦,就是用做好的模子扣封住未长成的青葫芦,以使葫芦慢慢地生长成预先设计好的样子。年轻的万永强开始尝试用新技术进行改革,他试着用石膏制模,效果很好。现在,华北地区的大部分“范制”葫芦的民间艺人都采用石膏制模的方法,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天津的“葫芦万”才是这个新技术的创始人。


万永强介绍,在清代,“葫芦文化”曾经达到过一个高峰,尤其是宫廷里的王爷们,谁都会有几个好葫芦,大家还记得讲述溥仪一生的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的电影《末代皇帝》吧,最后一个镜头就是年老的溥仪回到故宫,竟神奇般的从当初的皇帝宝座后面掏出了一只蝈蝈葫芦,可见养蝈蝈、玩葫芦已经是当年的一种贵族文化。“只可惜这位意大利名导对葫芦文化也是略知皮毛,溥仪是皇帝,怎么能玩那种葫芦呢?”万永强指了指自己精心收藏的几件工艺精湛的清代葫芦作品讲,“最起码也得够这种级别的吧,这才是宫里的东西呢。”

在万永强眼里,蝈蝈葫芦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从种植培育开始,到最后成形,再到最后成器,最后经过把玩变色,能够玩出一把好葫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蝈蝈葫芦除了把玩,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让蝈蝈呆在里面很舒服,并且能把它的叫声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万永强说他自己观察过,无论是蝈蝈还是油葫芦(一种鸣虫),在葫芦里面发出叫声的时候,也是爬来爬去,四处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以巧妙地利用回声,把自己的鸣叫声体现到最大化。看来,一个小昆虫都愿意在众人面前朗诵自己最得意的诗篇,就难怪这一代一代的玩家们,在把玩自己的心宠时,更要不遗余力地尽善尽美了。


现在,随着冬天里养蝈蝈的人越来越多,蝈蝈葫芦也就有了更大的收藏群体,通过这小小的葫芦,都市人群也就有了通往田园生活的小通道,“回归慢生活”,同时还能触摸到历史中的点点滴滴,何乐而不为呢?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