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经典再现之云南翡翠

翡翠,明末清初时由缅甸流入中原,由于清庭皇权和王公贵族的极力推崇,以及其自身温润、通灵,材质又优于白玉等特质得以风靡华夏。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而独特的翡翠艺术和翡翠文化。而北京翡翠市场的走势自然对全国翡翠市场起着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翡翠,明末清初时由缅甸流入中原,由于清庭皇权和王公贵族的极力推崇,以及其自身温润、通灵,材质又优于白玉等特质得以风靡华夏。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而独特的翡翠艺术和翡翠文化。

如果用色彩来勾画中华民族的神韵,那就应该是黑色的眼珠,黄色的皮肤和绿色的翡翠。如今,翡翠已不仅是翡翠,而是国人关于福瑞、关于吉祥等一切美好事物和 情感的寄托,其含蓄庄重、温润纯洁的属性更被视为民族性格的一种具象。可以说,是翡翠把传统的中华玉石文化拔高了一个层次,使之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她无疑 是中国乃至世界玉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然而,翡翠在商业市场上的繁荣却是好事多磨、几经曲折。从清初到解放前,翡翠都是上层社会人士身份的象征,王谢堂前燕,不入寻常百姓家。解放后百废待兴, 人们忙于基本物质生活的保障,珠宝在普罗大众的眼中更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全面实行,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国际珠宝市场的冲 击才唤起了中国珠宝市场的振兴。即便如此,囿于自身特殊的物理属性,翡翠市场虽有发展,但其步伐远赶不上黄金、钻石等其他类珠宝。以七彩云南翡翠进入北京 时的翡翠市场为例,当时的北京还没有一个高知名度的翡翠品牌,没有一个专业的、高品位的翡翠卖场。翡翠的销售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依托于各大综合商场来经 营,经营规模及产品品类十分有限;另一类就是零散的交易市场,普通消费者由于缺乏翡翠鉴赏知识,加之这些交易市场上的翡翠并无品质保证,常常望“翠”却 步。规模小,品类少,质量无法保证,翡翠市场的低迷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该行业内优秀企业的成长。如今的北京,知名的翡翠品牌已有近10家,专业的翡翠经营场所不下20处,9成以上大型的综合商场均设有 翡翠柜台。而北京翡翠市场的走势自然对全国翡翠市场起着引导和促进的作用。现在,不管在哪个城市,不用去“百度”,只要回首一眸便能见着一个戴着翡翠的女 士,抑或一个把玩着翡翠的先生。谈及近年来翡翠市场的变化,无论是行业从业人员还是关注翡翠行业的媒体,无论是钟情翡翠的收藏家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一次 又一次的重复提起同一个名字——七彩云南。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