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文化亦在一缕烟里

在李白笔下,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生起一片紫色的烟霞。随着香炉文化的诞生,各朝代开始大建寺庙,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讲的就是这种状况,可见历史与文化,两者渊源糅和。香炉在三教四艺五道中,成为一种象征庄重与虔诚的重要器具。承载民族的文化,其实也在这小小的香炉之中。

“日照香炉生紫烟”谁都读过,但却未必谁都记得这写的是香炉峰的景色。在李白笔下,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生起一片紫色的烟霞。香炉,自古便是备受诗人喜爱的雅物,烟雾缭绕中,凝神静气,尘世便远离了。

很多人都知道香炉,历史上,也有不少诗人写下对香炉的百般喜爱,有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也有孟晖《花间十六声》中关于“薰笼”、“添香”、“香兽与香囊”的篇幅。

最早的香炉,原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铜炉,但当时的铜炉主要是以烧碳取暖和烧烤食物为目的,因此那时候还不能称其为香炉。在魏晋之前,香炉并不具备精神和宗教层面的含义,随着佛教与道教的兴盛,香炉的功能才开始慢慢发生转变;直到唐代,焚香供佛、祭祖开始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生活;最后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和社会对宗教的提倡,才最终使香炉从生活用品转变为精神生活用品。

《楞严经》曰:“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尘气倏灭妙香蜜圆。”可见,佛家将香炉产生的香气以鼻根通入身体,获得身心的解脱与圆满的法门。

以往都是寺庙内供奉香炉,后来在尘世间的俗家与宫廷之中,香炉也十分普及。只要家中供有牌位的,几乎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放着一个香炉;而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像,也不忘放一个香炉;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炉,作焚香之用。

随着香炉文化的诞生,各朝代开始大建寺庙,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讲的就是这种状况,可见历史与文化,两者渊源糅和。

平民家中的香炉多用青铜和木为材料,颜色及暗纹也多采用深色。宫廷之中的香炉,以龙、仙鹤、貔貅等大气磅礴的造型为主,材料以黄金、象牙、玉、陶瓷用料较多,颜色则以景泰蓝、琉璃金等象征皇权气势的颜色。

从古到今,香炉的造型、样式、颜色、纹路,被冠上各种含义,以及各个朝代的色彩。香炉在三教四艺五道中,成为一种象征庄重与虔诚的重要器具。如影随形的香炉,历史赋予了它独特的烙印,向今日述说着历历往事,至今为人乐道。承载民族的文化,其实也在这小小的香炉之中。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