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关于粽子的史料记载

端午节关于粽子的史料记载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西汉时一些地方端午时吃“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端午节关于粽子的史料记载
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F”,芦叶裹米也。从米,声。
西汉时一些地方端午时吃“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西晋周处称呼粽子为“角黍”,《风土记》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南北叫法不同,古时候在北方称为“角黍”,因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故称“角黍”。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杀的。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却说:“F”,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