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搪瓷器是什么意思?

我国的金属胎通明搪瓷器始见于清雍正时期,而又以清乾隆年间广州所制造的最为闻名。广州所产的盆、瓶、五供等,器胎轻浮、錾花后再贴金银图画,涂上紫、蓝、绿三色搪瓷,甚为绮丽。这类器物以银为胎,凿錾斑纹后涂饰半通明性质的搪瓷釉料,经烧制而成,常用于制造一些小件的首饰品,其外表作用与半通明搪瓷器类似,因而也是景泰蓝工艺中的一种。
通明搪瓷器是什么意思?
通明搪瓷器包含金属胎通明搪瓷器和无胎掐丝通明搪瓷器。金属胎通明搪瓷器一般称为“通明搪瓷 器”,俗称“银蓝”或“烧银蓝”。制造工艺是将具有通明性的各种釉料涂饰在做过艺术加工的金胎、银胎(或铜镀银胎)上,经几次饰涂烧结后,显露胎上的斑纹。釉料一般用紫、蓝、绿、黄四色,可用单色,亦可用复色。器胎处理分錾花、锤花,或錾、锤兼用,或錾花之后再贴金片,或在通明搪瓷上描金。银蓝釉料的烧 结温度低于景泰蓝釉料,但其通明度和细腻程度却高于景泰蓝釉料。银蓝的最大特色在于烧完后不必磨光就具有滑润细腻、光亮如镜的自然美,这种工艺多用于花丝 首饰、徽章、标牌等工艺品。
有人将烧银蓝称为“金属胎浅浮雕搪瓷器”,是因为其坯胎需先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施以加工后, 再罩以具有通明或半通明性质的搪瓷釉料,经过烧制后,暴显露因图画线条粗细和深浅不同,而引起一种视觉上的浓淡、明暗多变的作用。这种制造加工工艺,首要 是运用搪瓷釉料的通明或半通明特色。这一工艺是在金属錾胎搪瓷工艺式微的时分兴起并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金属胎通明搪瓷器始见于清雍正时期,而又以清乾隆年间广州所制造的最为闻名。广州所产的 盆、瓶、五供等,器胎轻浮、錾花后再贴金银图画,涂上紫、蓝、绿三色搪瓷,甚为绮丽。此外,属清代内务府的广储司中设有“银作”,也生产“银发蓝”一类的 器物。这类器物以银为胎,凿錾斑纹后涂饰半通明性质的搪瓷釉料,经烧制而成,常用于制造一些小件的首饰品,其外表作用与半通明搪瓷器类似,因而也是景泰蓝 工艺中的一种。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