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的历史

人们用纸或绢题写书名,粘贴在封皮上,称为“浮签”。在古籍里,“浮签”又被写作:“签”“面签”“签题”,文澜阁《四库全书》,书皆抄本,“其面签皆用绢,经以绿,史以赤,子以碧,集经浅绛。”现在的书签是夹在书中的小薄片,作为阅读进度的一种标记。最广为流传的是纸制书签,年少时常常以此作为朋友间互赠的礼物。
书签是伴随古代卷轴装书而来,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古人就在轴的另一端系上署有书名卷次的小牌子,这是最早的挂签."书签"这一词,出现在唐代,如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当时的"书签"通常是用竹片做成,考究者也有用象牙来做,韩愈诗中曾有这样的描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细细思来,估计也是个喜欢藏书胜于读书的人。

北宋以来,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图书先后出现了蝴蝶装包背装以及线装,这些装帧形式多样的书均由书页和前后封皮构成。人们用纸或绢题写书名,粘贴在封皮上,称为“浮签”。在古籍里,“浮签”又被写作:“签”“面签”“签题”,文澜阁《四库全书》,书皆抄本,“其面签皆用绢,经以绿,史以赤,子以碧,集经浅绛。”及至近代,精平装书开始盛行并取代了线装书的地位,书名直接印在封面上,无须再用标签粘贴。

现在的书签是夹在书中的小薄片,作为阅读进度的一种标记。书签的材料不拘,在我的记忆里,用过的书签有檀香木塑料纸等制品,甚至于树叶花草都可以用来做书签。最广为流传的是纸制书签,年少时常常以此作为朋友间互赠的礼物。一个小小的包装袋,由若干张系列书签合在一起,签上的图案都是朋友精挑细选出来的,或雅致秀丽或诙谐幽默,打开来的时候那种惊喜至今不忘。也曾自制书签,用一些手绘画,或是天然的树叶花草,再填上些诗文词句,每一张都是自己心中的艺术品。有时还请冲印店里的人给这些作品过塑,翻开以前的一些书,偶尔也能遇上那时自制的书签,也算是一个永不褪色的回忆了。
没有随便折书的习惯,书签成了我读书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借书给别人时,除了把书包起来,我还会随手夹上一个书签,交代一番。这种不信任感虽然令人生厌,但对于书来说却是有益无害。也曾闹出过笑话,有一次借书给别人时显然夹错了书签,以至于他还书时不但藏起了那个签子,还夹了一封写给我的私信,书签已被没收,谁还管自己在上面曾写了些什么?现在市面上的书签越来越精致,有时在书店里买书,也会收到免费赠送的书签,当然经常是带广告性质的。买书的习惯依然在延续,买书签自制书签的心情却不再有了,但书签还是要用的,随手夹在书里不过是一张废弃的卡片或是一张服装的标签,物尽其用,修饰已成多余。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