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对沉香的审美态度

沉香,也是文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而诗词又是文人生活、心境的表现。由唐诗至宋词,沉香在诗词中的运用即体现出日常以沉香为伴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暗含文人以香喻情的巧思。文人们以为“俗人以沉香著火上,烟扑油腻,顷刻而灭。无论香之性情未出。即着怀袖,皆带焦腥。”只有隔火之法最能体现沉香的美妙之处。

沉香,也是文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而诗词又是文人生活、心境的表现。由唐诗至宋词,沉香在诗词中的运用即体现出日常以沉香为伴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暗含文人以香喻情的巧思。


文人对香的追求,是一种悠长深远的意境和更富于内涵的精神境界,这种心性的追求,亦催生了精致细腻的品香方式――隔火品香的成熟与发展。
隔火之法最晚出现于隋唐,盛于两宋。《陈氏香谱》“焚香”条有云:“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矮卓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云母,制如盘形,以之衬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无烟燥气。”文人们以为“俗人以沉香著火上,烟扑油腻,顷刻而灭。无论香之性情未出。即着怀袖,皆带焦腥。”
只有隔火之法最能体现沉香的美妙之处。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记录了对香炉、香合、隔火等一用器具的审美要求、香具的摆放、常用香料的品质介绍,以及香料的应用等内容,一方面表达了个人对香事的主观审美,另一方面也对当时一般百姓对文人士大夫式的雅致用香的追求模仿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文人士大夫的这种志存悠远又充满了创造力的用香方式也颇受普通百姓的倾慕。
沉香无影无形,虚无缥缈,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深深烙下了“空灵”的气质,是人与天地、人与人、人与心灵的沟通与约定。古人在香云缭绕中寄托情思、启迪心智、追寻自我,得到了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提升。(《沉香药用和普通使用有什么不同?》)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