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沉香

沉香,也是文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而诗词又是文人生活、心境的表现。文人闻沉水香,观香烟变化,自悟内心所想。或许有如此襟抱的人,才更能与沉香心灵相契,才更能体味出香之三昧。如此,文人士大夫对香的审美态度,推动了社会对香事的普遍追求和欣赏,使香事活动中的某些习惯、某些器物成为了约定俗成之事。
沉香,也是文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而诗词又是文人生活、心境的表现。
文人闻沉水香,观香烟变化,自悟内心所想。


苏轼作《和鲁直韵二首》之一:“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足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就道出要以香为媒介参悟义理,修习心性。
一篇《沉香山子赋》更是借沉香虽“占城之枯朽”,却“金坚而玉润”“鹤骨而龙筋”的卓然不群来表达自己遇挫而弥坚的高洁向往。
假如说,这样的品香体验还多个人色彩,那么一首“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和。岂若炷微火,萦烟弱清歌。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则是诗人以淑世悲悯的情怀,是为朝廷的穷奢极侈、为百姓疾苦而做的呐喊。
或许有如此襟抱的人,才更能与沉香心灵相契,才更能体味出香之三昧。
文人对香的追求,是一种悠长深远的意境和更富于内涵的精神境界,这种心性的追求,亦催生了精致细腻的品香方式――隔火品香的成熟与发展。
《陈氏香谱》“焚香”条有云:“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矮卓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云母,制如盘形,以之衬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无烟燥气。”
文人们以为“俗人以沉香著火上,烟扑油腻,顷刻而灭。无论香之性情未出。即着怀袖,皆带焦腥。”
只有隔火之法最能体现沉香的美妙之处。
文人士大夫的这种志存悠远又充满了创造力的用香方式也颇受普通百姓的倾慕。
崇祯时期《嘉兴县志・卷十五》记载:“贫薄之户亦必画几、熏炉、时金、坛蘸,强附士人清态。无济实用,只长虚器,风之靡也非一日矣。”
如此,文人士大夫对香的审美态度,推动了社会对香事的普遍追求和欣赏,使香事活动中的某些习惯、某些器物成为了约定俗成之事。
沉香无影无形,虚无缥缈,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深深烙下了“空灵”的气质,是人与天地、人与人、人与心灵的沟通与约定。古人在香云缭绕中寄托情思、启迪心智、追寻自我,得到了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提升。《星洲沉香中哪些品种值得收藏?》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