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簪的由来与历史演变

笄,古人用来插定发髻的工具,又称簪,它才是正宗的饰"首"之物,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女性头饰。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而发簪的繁盛期则是明清时期,这个时段流传下来的珍品发簪则

发簪最早源于古代,古时候不管男女都会用簪子把盘起的头发扎起来。所以簪子也成为了古时候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簪的本名称“笄”。银簪最初的作用是“男以定冠,女以绾发”,男女都可以使用。古时《孝经》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记载,因而古代男女都留长发,除了削发为僧为尼,没人随便剪发。

簪的定义: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翻开史籍,谈起首饰,我们不难想到耳环,戒 指,项链,手镯等等佩戴在身上的种种饰物,而"笄",却易被疏忘。笄,古人用来插 定发髻的工具,又称簪,它才是正宗的饰"首"之物, 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女性头饰。 发簪,顾名思义,是一种管束头发的实用品。它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男女通用。汉代以后,簪子的佩戴不再被严厉的礼仪制度约束,发展形式繁多。仅从质料上看,就有骨、石、 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等。簪的首端或镂以花鸟等装饰图案,或缀以珠宝玉石。

发簪的寄情作用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美饰发簪自不必说,簪头制成寓意吉语以托物寄情,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独具匠心。周代王后最高级礼服"副笄六珈",指所加全玉装饰为六种神兽,极尽高贵富丽之能事,这种对于首饰的审美心理影响深远,至今潜在于不少民族之中,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朝各代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 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粗看上去类 似一顽童在作舞蹈状。于是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着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缧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为童子报平安。在封建社会里,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后妃虽为皇帝妻妾,仍以皇帝为纲,对皇帝讲 忠,尽忠。忠就是要多生孩子。故福多寿多男子之谚,这支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试想,一个枝头簪戴在头上,寄托着多少后妃的求福盼子之心。 在一些故事传说中,发簪常是男士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女子也经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 情郎,很多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因此而发生。

通俗文 学《金瓶梅》中,就有不少类似的情节描写,如:妇人又向他头上拔下一根簪儿,拿在手里观看,却是一点油金簪儿,上面刻着两溜字儿:"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却是孟玉楼带来的。妇人猜做哪个唱的送他的,夺了放在袖子里,说道:"你还不变心哩!奴与你的簪儿哪里去了?"西门庆道:"你 那根簪子,前日因酒醉跌下马来,把帽子落了,头发散开,寻时就不见了。"妇人向箱中取出与西门庆上寿的物事,用盘盛着,摆在面前,与西门庆观看。 却是一双玄色缎子鞋……一根并头莲瓣簪儿。簪儿上刻着五言四句诗一首,云:"奴有并头莲,赠与君关髻。凡事同头上,切勿轻相弃。" 总之,发簪,这种传统饰物,一枚枚造型别致, 颇具东方古典神韵,在费时费工的背后蕴藏着古代工匠聪明智慧,技艺能力,质朴天然的情愫,那是一 种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美好融合。发簪,经过历史沉淀,在民间流传多年,已有了自己的故事与传奇。或高贵,或淡雅,或清新,或朴,或 醇,不同的风格,各异的形态,犹如桃红柳绿,环肥 燕瘦,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乐在其中。

簪的历史:中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簪笔原指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缨绂是丝帽带,笏乃手版)。

簪在装饰方面:日本女性的传统发型也常用簪作装饰。朝鲜妇女穿着韩服时,会用簪插在发髻,如戴上假髻,亦会以簪作装饰。玉簪簪子这种传统饰物,颇具东方古典神韵,挽簪的女子带着夏季的清凉、摇曳的风情,宛如从宫廷壁画上走来,摇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让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想起江南采莲女,“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画,如旋转的乐拍,让人回味悠长……都市中几尽绝迹的一种美!簪子是东方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满清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清代以来,由于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里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发簪的演变
1、发簪材质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簪子解释为“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而发簪的材质变化是很大的,相信这与制作工艺和材料提供都密切相关。先来看看发簪的材质的多样及变化:质料有石簪、竹簪、蚌簪、玉簪、翡翠簪、骨簪、铜簪、银簪和金簪等,具体区分就是骨料、石料、金属这几种比较常见。 材质的贵重与否其实就是身份的一种象征:例如玳瑁质的簪在古时就是尊贵身份和拥有财富的象征,《后汉书舆服记》中有段对玳瑁簪的记载是这样说的――“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簪以玳瑁为`,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凰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玳瑁在当时是一种珍贵的材质,再佐以昂贵的配件,这样才配得起全国最尊贵的两个女人;而一根玉簪的用料绝对不比一件同样材质的挂件少,相反,由于它们要做成细长状,且不能有断裂和瑕疵,所以制作工艺比一般的玉制摆设挂件的要求来得更高。总的看来,富贵之家的妇女头饰往往珠光宝气,金银环绕;而一般妇女多选择朴素的铁、骨、木、竹等,素雅大方,本色为主 。

而材料的提供会直接影响制作发簪的材料选择。“在石器时代,运输不便,各种器物都是就地取材。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骨器最多,因而也有骨笄。5000年前的大汶口遗址中有石笄。到了商朝,交通有所改进,远处的玉料也能运来,因此妇好墓中出土三种形式的玉笄28件 ”。而发簪的繁盛期则是明清时期,这个时段流传下来的珍品发簪则是玉簪和金、铜制的簪比较多。玉料在明朝要较前朝多,此时的玉簪制作不再是全部用整块玉来雕琢,而多是做玉件剩下细长的小棍,在这个形态的基础上设计成发簪的,但其实玉簪并非庶人可用。《苏州府志》中记载“陆子冈,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徐渭咏水仙簪:‘略有风情陈妙常,绝无烟火杜兰香。昆吾锋尽终难似,愁煞苏州陆子冈’。 ”

明朝金银器的加工十分盛行,清代花丝镶嵌技术在明代基础更有提高,所以现在能够看到的是大量明清时期的金银发簪,作为珍品被收藏。其实到后来发簪的装饰工艺非常多彩,受益人用点翠、镂刻、压花、镶嵌等手艺配合各种材质制造出精美的发簪。由此我们能看到随着制作工艺的日益进步和珍稀材料的广泛采掘,发簪的材质运用开始向多样化、奢侈化发展。2、发簪形态变化 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是很丰富的,我将发簪这个概念由形态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先来讲讲广义的发簪其实囊括了许多种发饰:在江南,妇女更有借花为簪的习俗,每到春暖花开之时,小玉兰、茉莉花等花饰往往是妇女头上的宠爱之物。其实单有一股没有分叉的才是簪,双挺的是钗,镶有垂饰走路时摇晃的叫步摇。许多人并未严格区分簪与钗,还将两者并称为簪钗。

狭义发簪(无分叉无垂饰)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就簪首而言有圆顶型(球状或半球体),花顶型(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明一款白玉发簪通透温润,长8厘米,下尖上大,上部就雕琢了数朵水仙花,简洁典雅;还有清初一款花卉发簪用和田白玉所致,通透纯正,而首部雕花棱角分明,器身打磨成藤状,非常有整体感),动物型(龙凤、麒麟、燕雀、游鱼等飞禽走兽)。

就簪身而言明代发簪多为圆柱形,并以镂雕为主要工艺,同时也见“子冈”款浅浮雕纹发簪(明代发簪中有一是尾部表面浅浮雕盘状小螭)。清代则是以扁平型为主(如意型“大扁方”银簪,形状为扁长形,簪面有素也有花纹图案),部分还有如意型发簪(簪身圆或扁,簪首朝前弯转,呈如意头型,首部往往是浅浮雕蝠、寿等纹饰,极少部分首部中心嵌红宝石或翡翠;另有一种尺寸较短,两端宽,略带圆弧状,中间内发的发器/发压也较多见;材质多是银鎏金,镶嵌宝石也称“电气石”)、耳挖型(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向正面弯转,形成耳挖形状)。

3、发簪纹饰变化(以纹饰变化多端的明清为主)
明清时期,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顺着簪身的不同,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点翠梅花簪”等名称。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纹饰的变化背后更多的是其象征意义和地位的区分,说的夸张一些,发簪其实在无声地讲述着佩戴它的女性(针对纹饰较多的女簪而言)的内心。它究竟诉说了些什么样的故事,恐怕要结合它的诞生、使用和最后的归宿来慢慢分析,在这里我尚没有能力阐述。

而由于发簪逐渐有了身份的象征性,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