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中的“贼光”是什么意思?

常有卖家为自己的东西辩解,说,之所以有“贼光”,是因为保管得好。包浆是用来养眼的,贼光是用来刺目的。在这里,“贼光”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假,第二类是新。日子越久,“贼光”便越是刺目和生硬。俗话所说的“贼心不死”,改成“贼光不死”,同样有道理。所以,世间有“贼光”,其实还不错。

对贼光的通俗解释是:新瓷器表面刺眼的釉光,也称之为“火光”。

称为“火光”不难理解―任何瓷器都必须经过高温烧制,所以便有了“火光”。但为什么要称为“贼光”呢?我想,一个“贼”字,便挑明了一切。“贼”者,贼眉鼠眼也,梁上君子也,不劳而获也,弄虚作假也,总之,尽是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常有卖家拿新东西冒充老东西,比如瓷器、陶器、银币等等,但真正懂行的人,一眼便可看到新东西那层浮在表面上的“贼光”。做得再好,再真,那层“光”也是浮上去的而不是长上去的。打个比方,老东西的光,是皮肤,是骨肉;新东西的光,则是衣服,是脂粉。岁月这东西是容不得说谎的,一个“光”足以涵盖和说明一切。常有卖家为自己的东西辩解,说,之所以有“贼光”,是因为保管得好。一派胡言。保管得好,只跟东西的品相有关,而与“贼光”无关。

“贼光”与“包浆”应该是水火不容的两种东西。何谓包浆?就是古玩上那层柔和温润的光芒。其实不止我们最常见的瓷器上有包浆,陶器、铜器、家具、葫芦、石头、字画、纸币……只要历经岁月,其表面都会有一层包浆。包浆是岁月的见证,时间的印痕,这个“浆”,新东西是不可能有的。没有,造假者又想仿得更真一些,便会采用各种土办法洋办法拙办法巧办法,于是所谓的文物上就有了一层贼光―生硬,轻佻,丑陋,不舒服。包浆是用来养眼的,贼光是用来刺目的。

在这里,“贼光”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假,第二类是新。因新而有的“贼光”,没有关系,只要安安分分,踏踏实实,“贼光”终会熬成包浆;但因假而成的“贼光”,则永远成不了包浆。为什么?因为心已经躁了,黑了。日子越久,“贼光”便越是刺目和生硬。俗话所说的“贼心不死”,改成“贼光不死”,同样有道理。

所以,世间有“贼光”,其实还不错。起码让我们炼出火眼金睛,知道什么叫新,什么叫老,什么叫真,什么叫假,什么叫漂亮,什么叫丑陋,什么叫真正的学问,什么叫吹牛扯皮。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