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环的历史以及耳环是如何流行开来的?

佩戴耳环、耳坠的由来,说法各异。此事传开之后,姑娘们在发生眼病时,便在耳垂上穿孔,坠上一个美丽的小环,这就是戴耳环的由来。耳环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

耳环(earring)又称耳坠、耳饰,古时又称珥、,是指戴在耳朵上的饰物,具体又可分为耳环、耳链、耳钉、耳坠等等,属于人类历史文化的符号体系,不论男女都可佩戴耳环,女性比较多一些,年轻人穿戴耳环是顺应时髦、释放野性,成年男女佩戴耳环在一定程度上可显示出某种风俗、信仰、地位、财富,鲜明地反衬出一个人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审美观和生活态度。

佩戴耳环、耳坠的由来,说法各异。有人认为它最早源于北方民族用于出嫁的金属耳套,但比较可信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耳环、耳环的出现,是人们对美的追求所产生的;另一种说法是,耳环、耳环最初是用于医疗治病的目的而出现的。

传说古代有位姑娘,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终日啼哭不止,天长日久,视力逐渐减弱,终致双目失明。这时来了一位神医,手拿银针在姑娘两耳垂各刺一下,姑娘当即重见光明。为了纪念神医的恩德,姑娘请人制作了一副银环,朝暮佩戴在耳朵上。此事传开之后,姑娘们在发生眼病时,便在耳垂上穿孔,坠上一个美丽的小环,这就是戴耳环的由来。

女人们喜欢戴上形形色色的耳环,使形体日臻完美,显得秀美俊俏妩媚动人。穿耳洞最初的意义并不在于美观与装饰,而是警戒作用。古时,男人们上山打猎,下海捞鱼,十天半月不归;有些妇女思维活跃,不甘居守。族中人要求妇女三从四德,遵循清规戒律,便想出法子,在女人的耳上扎孔,悬挂耳珠,以警示妇女们生活检点、行动规矩,别当红颜祸水。如果女人头部动作大,耳朵上的挂件就会碰到她的脸,意指别人在羞脸(刮脸皮),告戒她们要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中原汉人起先以为不齿,三国时诸葛恪曾经说过“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不能接受,认为女人无辜的,何必受此痛苦,实乃不仁不义之为;但有些人却不以为然,争相效仿,久而久之,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和习俗。穿过耳洞的红颜,下辈子还会是女人,穿耳打洞之痛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为一个人打个洞穿上一颗环,下辈子就还会遇见他、下辈子还是他的女人,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相传穿耳戴环还可以治疗眼疾,这其实是根据中医理论,穿耳戴环的耳垂部位恰好对应眼部的穴位,耳针疗法源于此,再加上玛瑙翡翠类天然宝石天长日久的温润作用,兴许有一定的明目功效。

耳环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开始戴耳环讲究越大越好,为了显示高贵、庄重,有的耳环竞长达20厘米之多,从耳垂挂到胸前,有人甚至由于耳环过重而把耳朵眼坠破了,使耳朵缺损而畸形。后来,耳环逐渐转向小巧精致。耳环在选材上除了金银珠宝之外,又逐渐增添了琥珀、翡翠、玛瑙、钻石、水晶、玻璃、玉石等。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