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佛究竟是什么?其佛教意义是什么?

肉身佛是舍利的一种。“肉身佛”,又有“身佛”、“入定佛”、“真身”等叫法,是“肉身舍利”或“肉身菩萨”的俗称。信众对舍利的信仰,是为了表现其对佛陀或高僧大德的追思感念之情,而因为舍利是佛陀的真身遗物,相比起其他的佛教象征物更具象征意义,甚至可认为是佛陀最具意义的象征物,因而使信众更感真实贴切。

肉身佛是舍利的一种。 “肉身佛”,又有“身佛”、“入定佛”、“真身”等叫法,是“肉身舍利”或“肉身菩萨”的俗称。要认识肉身佛现象的内涵,就必须从“舍利”现象谈起。

“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译,也译作“设利罗”“室利罗”,意思就是尸体、身骨或灵骨。通常又有“法身舍利”和“生身舍利”的区别。“法身舍利”是指佛教大小乘的全部经卷,“生身舍利”起初仅指佛陀的遗骨,后来也指高僧死后不腐之肉身或焚烧产生的遗骨,甚至扩大化到袈裟、佛钵等遗物。“生身舍利”又包括“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我们现在说的肉身佛就是“全身舍利”。

有关舍利的记载,从部派佛教时代就出现了。当时建塔庙供奉舍利,以佛塔彰显、昭示舍利的存在,见佛塔如见舍利,见舍利如见佛祖,认为瞻礼、供奉舍利可以“生获福利,死得上天”。所以,在释迦牟尼涅后,迦毗罗卫国周边8个小国的国王率领军队争夺舍利。

舍利传入中国,最早见于南朝慧皎《高僧传》所载的孙权召见康僧会问及佛教灵验之事。此事也见于僧v的《出三藏记事》,可见在南朝齐梁时代已有舍利信仰和崇拜。但是,大规模的崇奉舍利,却是要到隋唐时期。唐代,太宗开端,此后,高宗、武后、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等先后七次迎法门寺佛舍利到长安和洛阳两地皇宫中供奉、礼拜。

而关于“肉身舍利”,文献记载中,最早是唐代苏州重玄寺的高僧智俨。《永乐大典》中说他常诵《金刚经》,忽然一天坐着圆寂,当时正是酷暑,但是肉身不坏。到贞观七年,寺内僧众将其身漆塑成像,以便供养。此后,肉身舍利现象在中国不断出现。著名的肉身佛有禅宗六祖惠能法师(638-713年)、九华山的金地藏法师(696-794年)、台湾弥勒内院的慈航法师(1893-1954年)等,就地域上来讲,陕西、福建、安徽等地均存在着多尊肉身佛,而仅在安徽九华山,有据可查的就有14座。

佛家为何崇奉舍利?

一般认为,佛家追求四大皆空,既然如此,何必要对舍利,尤其是肉身舍利进行供奉,这不是在进行偶像崇拜吗?其实,这和拜佛、礼佛是否是偶像崇拜是同一类问题。

根据佛家的说法,早在佛教初创时期,佛教是没有佛像、菩萨像的,仅雕塑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释迦牟尼涅前曾言,我死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在其涅后,弟子们从内心尊总佛陀的人格,为了永恒怀念,便制作了佛陀的像以慰藉信众。

佛教经典《般舟三昧经》《道行般若经》等初期大乘经典中说,造立佛像是为了修习般若三昧、观佛三昧的方便,通过观想佛陀,与佛合一,这是佛教实证的方法之一。因此,佛菩萨像不仅是单纯的偶像,主要是为佛教徒怀念佛陀,学习佛陀,成就像佛陀一样的圆满人格的修行法门。

而对舍利的供奉也是基于同样的理念。信众对舍利的信仰,是为了表现其对佛陀或高僧大德的追思感念之情,而因为舍利是佛陀的真身遗物,相比起其他的佛教象征物更具象征意义,甚至可认为是佛陀最具意义的象征物,因而使信众更感真实贴切。因此,佛舍利逐渐成为信众虔诚的信仰对象。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