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净戒是指什么?

《梵网经》与三聚净戒罗什所译的《梵网经》和《璎珞经》、《地持经》并称为大乘戒的三大圣典。道宣认为三聚戒是三身之本。这就是说,三聚净戒第一的摄律仪戒,是以防止自己作恶为主的戒法,所以称它为“止”,是一种自利的行为。

三聚净戒之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惟有四。’

1、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
2、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
3、不得嗔心打骂众生。
4、不得谤大乘经典。
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三聚净戒之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行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

三聚净戒之摄众生戒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
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
悲名怜愍,能拔众生苦故。
喜名庆喜,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
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
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璎珞经》与三聚净戒

汉译佛经中最初提到三聚净戒是指是什么,指出三聚净戒的类别并说明其内容的是姚秦竺佛念译的《璎珞经》(具称为《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璎珞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一切戒的根本是三受门,即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璎珞经》把摄律仪戒置于三聚的最后,这和《菩萨戒羯磨文》的三聚次第恰恰相反。一般小乘的经律都以二百五十戒或五百戒作为律仪戒,但《璎珞经》并不采取小乘的律仪,而以十波罗夷为大乘的律仪,这是它的特色(《璎珞经・大众受学品》)。

《地持经》与三聚净戒

其次说三聚净戒的是北凉昙无谶译的《地持经》(具称为《菩萨地持经》,十卷)这是《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的异译,是瑜伽系统的戒法最初传译的作品。《地持经》很具体地说,一切戒有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律仪戒是七众所受的戒,七众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摄善法戒是菩萨所受的律仪戒,即上修菩提的一切身口意的善法。摄众生戒,略说有十一种。即为众生作饶益事、看病、说法、报恩、救护、劝慰、施与等(《地持经》卷四)。《瑜伽师地论》所说的瑜伽戒品和《地持经》大致相同。又被认为《地持经》异译的《善戒经》(具AE为《善菩萨戒经》,刘宋求那跋摩译,十卷)也提到了三聚的戒法。《善戒经》说,在家出家所受持的戒名为一切戒。一切戒有三种:一者戒,二者受善法戒,三者为利众生故行戒。第一的戒是七众所受的戒即摄律仪戒。一切戒即三聚净戒的异名(《善戒经》卷四)。

《璎珞经》、《地持经》之外,汉译《摄大乘论》的三种译本关于“三聚净戒”的名称也有个别的不同。北魏佛陀扇多的译本称为“止戒、摄善法戒、作众生益戒”。梁真谛的译本称为“摄正护戒、摄善法戒、摄众生利益戒”。唐玄奘的译本则称为“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

《梵网经》与三聚净戒

罗什所译的《梵网经》和《璎珞经》、《地持经》并称为大乘戒的三大圣典。它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梵网经》虽没有明确提到三聚,但它说的十重四十八条轻禁的戒法是仿小乘比丘戒条的形式而制定的。这些“十重四十八轻戒”是大乘菩萨戒最具体的戒相。

道宣认为三聚戒是三身之本。他说:一、律仪戒在断诸恶,即法身之因;二、摄善法戒在修诸善,即报身之因;三、摄众生戒在慈济有情,即化身之因(道宣《释门归敬仪》卷上)。唐天台学者明旷更进一步发挥他的见解。他把三聚和四宏誓愿以及三身配合起来,认为一切戒大体上不出四弘三聚。摄律仪戒在断烦恼,配于“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在成就佛道和修学法门,配于“佛道无上誓愿成”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摄众生戒在度众生,配于“众生无边誓愿度”。又摄律仪戒,如持不杀止恶不生,离诸染污,是为法身之因。摄善法戒在行诸善,深究法门而证佛道,是为报身之因。摄众生戒在以慈悲利益众生,是为应身之因。因此,明旷的主张是站在四弘誓愿的基础上通过三聚净戒的实践而成立三身的。最后他又把三聚和天台的空假中三观结合起来,并试作了结论说:“故知戒戒三聚互融,三观三身相即,三聚三身既无优劣,四十八轻十重等持心性,宁有浅深”(明旷《菩萨戒经疏删补》卷上)。

我国菩萨戒的弘传和阐述,至隋炀帝从智受菩萨戒时已经非常盛行。隋灵裕有《受菩萨戒法》的注疏,他在邺都时,就有许多人从他受了三聚戒(《续高僧传》卷九本传),同时徐州摄论学者靖嵩并著有《三聚戒玄义》流行于当时(《续传》卷十本传)。其他许多佛教学者对三聚净戒又有许多解释。隋智的《菩萨戒经义疏》虽说到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但他把这三聚净戒概称为菩萨戒,说它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当学的戒法(智说、灌顶记《菩萨戒经义疏》卷上)。隋慧远撰《大乘义章》立了七门分别三聚戒。其中就“止作”二门分别说:三聚别论,律仪是“止”,止诸恶故。其余二聚是“作”,作诸善故。三聚通论,一一之中皆有“止作”。最后结论说“三聚皆止恶故”。这就是说,三聚净戒第一的摄律仪戒,是以防止自己作恶为主的戒法,所以称它为“止”,是一种自利的行为。第二摄善法戒和第三摄众生戒是大乘菩萨在修行中实践一切善的行为和发愿长期为人类利益服务的戒条,所以称它为“作”,是一种自利利他的行为(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

下一篇:什么是太阳石?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