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爱与性的实验报告》

科学青年小庄的《爱与性的实验报告》,完全跳出了情感指南的象限,用科学的视角对感情世界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所以《爱和性的实验报告》不是感情成功学,也不是单身女性的励志读本。在这一点上,《爱和性的实验报告》几乎做到了满分。

评《爱与性的实验报告》

情感专栏作者通常是自由撰稿人中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就算写成了连岳,也难免被人撇嘴评价:原来是写情感专栏的呀!这种歧视好像并非没道理,人类都检测出火星上的水分了,可读者来信的问题还是那几个:“老公出轨了该原谅他吗?”“我对他那么好,她为什么不爱我?”“我这么好为什么还单身?”

面对这些“低级问题”,大多专栏作者带着“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心态,或见招拆招,或,当头棒喝,但如果爱情的秘密真的能破解,估计诺贝尔也要复活过来给他颁发一个诺贝尔终极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满山遍野的情感文章,显得很可疑。

科学青年小庄的《爱与性的实验报告》,完全跳出了情感指南的象限,用科学的视角对感情世界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相比药方系、棒喝系的那些文章,这本书更像是“观赏系”或者“探索系”。

比如关于“老公出轨”的问题,其实关乎于男性的忠诚基因:给雄田鼠注射后叶加压素,他就开始变的强烈依赖雌田鼠。或者把AVPRLA的基因添加到花心草地田鼠大脑中,后者就变的忠诚。而人类如果携带了这种基因的变异副本,那么男性对伴侣的忠诚度就会下降。

“她不爱我”的理由可以很生物,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这种物质决定了一个人的免疫系统,也会融合到体味和面容中,女人们通常选择MHC不同的男人,为后代提供更优的免疫系统特征选择。所以涂点香水破坏MHC对女人的影响,也许是个不错的方法……

至于“好男却单身”,则可以解释为“好男人行为”很可能是一种睾丸激素缺乏或受压抑的表现,女生通过自身感受间接获得了这一在配偶选择中至关重要的信息。男性必须去作为狩猎者的任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也许并没被女人们忘却。

这些为感情问题提供的科学依据,让这本书看起来“很科普”,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这本书就不会是 “观赏系”而是“科普系”了。好在作者小庄“文艺女青年”的身份让她的文字感性而美丽。在每一段科学依据背后,其实是一个你似曾相识的故事或者记忆。

在《非礼可想》中,30岁那年生日,M在深夜的格陵兰一艘破冰船上,通过铱星卫星信号收到千里之外初恋男友的短消息——距他们分手已经将近九年之后,只有一句话:直到现在,我和别人做爱时,还会幻想那是你。虽然情爱心理学家对性幻想进行了非常多的研究,用以甄别男女性心理差异,但再多的研究结果恐怕也难以抹去九年前的记忆。

而书中的唐纳薇半夜开车去见比自己小“7.63”岁的男友,“后窗渗进来的灯光已经被冻成一束一束”,他们见面,沉默,稍带绝望。大女人小男友的故事屡见不鲜,并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只有一个大型调查表明,嫁给年轻自己7~9岁的男人,死亡率高于和同龄人结婚的女性2个百分点,也许因为她们承担的精神压力会更大。

所以,你看科学只能对一些现象做分析,却不能消除忧伤,制造快乐。就像科学家们能清楚的锚定23对染色体中所携带某种错误基因对某些方面的影响,却永远也给不出情感关系的复杂算法。所以《爱和性的实验报告》不是感情成功学,也不是单身女性的励志读本。但也正是这样客观的视角,给出了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情感导师们往往作出坚定的姿态,仿佛世间一切情感问题都是有解的。但人性中的嫉妒、孤独、脆弱却很大程度写在了基因中,其实无人能够打败。如何理性接受我们的情感,可能才是我们要做的功课。

谁都有纠结和伤痛的过往,我们通常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理由来回避自己的内心。大龄单身女最常感慨的就是“好男人都死绝了”,明知对方不爱自己却不肯分手的理由通常是“他不是不爱我”。在这一点上,《爱和性的实验报告》几乎做到了满分。小庄只对感情问题或者故事做叙述和呈现,用科学解释提供参考,却从不做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而且故事又饱含感情,打动人心。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编造出的偏激和利己的理由,被她轻松和有趣的文字一一消解。

这也许就是情感类文章最聪明的一种做法,感情世界里,并不存在良医,唯一的医生就是自己。用更理性和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感情问题,这并不妨碍我们真诚、热情的投入到爱情中去,这也许是《爱和性的实验报告》最终呈现的结论。

老资料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老资料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