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纳入大学必修课,性教育能否自学成才

9月,一则“教育部要求性教育纳入大学必修课”的消息,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就在此前一个月,被誉为“北京市首部性教材”的《成长的脚步》因内容“过于直接”、“尺度太大”,陷入舆论纷争;紧随其后,沪上首本性教育教材《男孩女孩》刚上架就尴尬停售……至此,性教育仿佛陷入一个迷途。性教育怎么走进学校?

《成长的脚步》陷尺度难题:性教育不能自学成才

《成长的脚步》陷尺度难题:性教育不能自学成才

9月,一则“教育部要求性教育纳入大学必修课”的消息,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就在此前一个月,被誉为“北京市首部性教材”的《成长的脚步》因内容“过于直接”、“尺度太大”,陷入舆论纷争;紧随其后,沪上首本性教育教材《男孩女孩》刚上架就尴尬停售……至此,性教育仿佛陷入一个迷途。

性教育怎么走进学校?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等心理健康课该怎么上?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其实,南昌不少高校也开设过不少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不过大都是选修课,很少有必修的课程;而专门谈性的,或是教学生谈恋爱的课程更是寥寥无几。

课程内容包括性心理及恋爱心理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在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内容规定了高校开设心理健康的必修课程。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两种开课方式: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除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之外,还明确要包括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

${FDPageBreak}

大学生希望学到正确的恋爱知识

由于性的话题过于尖锐和敏感,让很多高校不得不有所回避,或者是开出相对温和的课程。记者获悉,早前浙江农林大学心理学老师许志红博士在学校开设了一门教学生“谈恋爱”的讲座,备受大学生们的追捧。许志红的“大学生恋爱与交往”的讲座本来只有一场,专门教大学生如何“谈恋爱”和“善交往”的知识。讲座一经举办,就受到了学生的热捧,为此还应邀举办了多场,且场场爆满,不仅有低年级的学生,也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参加,甚至连一些年轻的未婚老师,也偷偷坐在角落听讲,每次讲座过后学生总是好评如潮。

对此现象,受访的不少高校学子说:“我们80、9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相伴,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确实还需要提高,尤其是在谈恋爱等方面,即使出现了问题也没有人可以请教,所以学习一些正确恋爱的知识,确实很有必要。”

“性教育”不能靠孩子自学成才

“猜一物,此物孩子非常渴望知道而家长却一点都不想让他们知道,结果往往又是家长后悔应该早点让孩子知道。”这类脑筋急转弯似的问题,对有切肤之痛的家长来说,答案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性”。虽然黄段子黄笑话在成人社会里有点泛滥的趋势,可是家长们总是“很傻很天真”地期待,孩子的世界是亚当夏娃吃苹果前的纯真,单等一个个残酷的现实把自己砸醒后才后悔,“性教育”还真不能靠孩子自学成才。

然而,在其他很多国家,性教育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遑论扭扭捏捏。在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在荷兰,与学其他课程一样,孩子6岁进小学时就开始接受性教育,孩子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即便是与中国传统观念相似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国,性教育也通过法律制度进入正规化和常态化,这何尝又不让国人自叹弗如?

本文来自老资料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