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有何区别 血压低也可能中风

急性脑血管病按其原因来说,应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其临床表现及后果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其病因是迥然不同的。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单从症状和体征上来鉴别,有时确有其难处,但新近应用头部ct等先进仪器的检查,已为确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治疗也更加确切,更有针对性。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某某人得了“中风”病,其实,所谓“中风”,乃是传统医学的称呼,现代医学叫做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脑血管病按其原因来说,应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其临床表现及后果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其病因是迥然不同的。可谓相差一字,相隔百里。

出血性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则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临床上大多数的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或血管硬化所致的血管破裂出血,少数是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破裂出血。如果出血在脑实质内,就叫脑出血;如果出血在脑实质外,蛛网膜下腔内,就叫蛛网膜下腔内,就叫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地说,后者的症状和体征都比前者为轻,因而病死率亦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血栓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密切关系。脑栓塞绝大多数是由于心脏内的小栓子脱落而随血流流到脑血管内,从而堵塞了大脑的供应动脉而引起脑缺血。犹如水渠被堵,浇灌区的农作物受旱的道理一样,脑子得不到营养和各种有用物质,脑细胞的功能便会受创损害。

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单从症状和体征上来鉴别,有时确有其难处,但新近应用头部ct等先进仪器的检查,已为确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治疗也更加确切,更有针对性。在内科治疗上,脑缺血性疾病主要是采用扩张血管、疏通微循环、活血化瘀及抗凝血药物等;而出血性脑血管病则多应用脱水、止血、降低血压等药物。如果将治疗脑缺血病的药物误用于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身上,不但徒劳无益,反而会雪上加霜。两者在外科治疗上两者也有所不同。对脑出血主要是清除血肿,切除出血的病因(如摘除出血的动脉瘤)若脑水肿严重时,则手术减压。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要把堵塞了的脑血管想办法疏通,或用手术作血管搭桥,重新建立供血管道,以滋养“干扰”的脑子,恢复脑的功能。

预防中风警惕这些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脑动脉发生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发生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小中风无关紧要。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三:瘦人不会发生中风。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相关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四: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