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导致脑梗死

据专家介绍,在引发脑梗死的众多疾病中,低血压是其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低血压多为继发性,可继发于心肌梗死、脑卒中、腹泻、大量出血等严重疾病。所以,在预防因低血压发生脑梗死时,不仅要纠正低血压,同时还要防治其他诱发因素,如预防动脉管壁病变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防治因低血压而致的脑梗死。

据专家介绍,在引发脑梗死的众多疾病中,低血压是其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低血压多为继发性,可继发于心肌梗死、脑卒中、腹泻、大量出血等严重疾病。

目前认为低血压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低血压在动脉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可导致局部或全脑血液灌流不足,或诱发脑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许多脑梗死患者在夜间睡眠中发病,这可能与入睡后血压水平较低,在动脉管壁病变基础上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系统障碍,血流缓慢而形成脑梗死。

一般来说,在脑梗死的发病中,与低血压有关的动脉管壁病变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血管病变严重,如颈动脉粥样斑块导致一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动脉夹层病变,在低血压时,常导致一侧的病变;另一种情况是广泛的动脉管壁病变,可发生双侧病变。脑作为机体的重要器官,脑血液供应极其丰富,脑代谢极其旺盛,脑组织耗氧占全身耗氧的20~30,能量完全依赖于血液循环连续不断地供应氧和葡萄糖,几乎没有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氧分压显著下降或血流量显著减少者都会出现脑功能严重损害。脑血流量的相对稳定,是保证脑功能稳定的重要前提。而脑的血流量是由脑的有效灌注压和脑血管阻力决定,而灌注压为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压之差,血管阻力主要决定于血管口径,正常清况下,当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发挥作用,血压升高时,脑小动脉管腔内压力增高而发生小动脉收缩,反之,血压下降可发生小动脉扩张。因此,血压变化时动脉灌注压虽有变化,但总的血流量维持不变。但在动脉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再出现低血压时会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系统障碍,血流缓慢甚至中断而形成脑梗死。所以,在预防因低血压发生脑梗死时,不仅要纠正低血压,同时还要防治其他诱发因素,如预防动脉管壁病变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防治因低血压而致的脑梗死。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