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检查诊断依据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和非致死性缺血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易引起心律失常,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突然闭塞。心肌缺血及血流再灌注后形成复极不一致的折返和心肌电不稳定,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坏死。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和非致死性缺血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易引起心律失常,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突然闭塞。心肌缺血及血流再灌注后形成复极不一致的折返和心肌电不稳定,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坏死。

一、检查

1、血脂浓度增高:血脂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特点是:TC(总胆固醇)、LDL-C、VLDL-C、三酰甘油等增高和HDL-C下降。

2、血糖:现已证明葡萄糖耐量降低和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有怀疑冠心病的病人应该测空腹血糖。

3、一般无白细胞增多。

4、大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酶谱正常:由于这类患者常有小量心肌损伤或微小梗死,或由于短暂冠状动脉闭塞后血栓自溶导致再灌注损伤,故可有血清酶谱轻度增高,但不符合通常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

5、心肌肌钙蛋白:T是一种调节蛋白,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肌钙蛋白T与血清肌酸激酶MB活性相比是诊断心肌细胞损伤更为敏感的指标。

6、C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A蛋白是诊断炎症的敏感指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肌酸激酶和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正常时,血清C反应蛋白和淀粉样A蛋白浓度已经升高,是预后较差的标志。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短暂的ST段偏移、下降或抬高,和(或)T波倒置经常发生,但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有的。症状减轻时,ST段动态偏移(下降或上升&ge1mm)或T波倒置部分消除,是预后较差的重要标志,随之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出现短暂的u波倒置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个少见、隐匿的心电图表现。

2、动态心电图监测:在不稳定心绞痛中,几乎2/3缺血事件是无症状的,不可能被常规的心电图发现。因此,对ST段进行连续监测是很有意义的。现已发现有15%~30%的不稳定心绞痛病人有暂时的ST段变化,主要是ST段压低。这些病人随后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可用Holter监测来评估病人的预后。

二、鉴别

对于以急性胸痛之症状首诊的病人,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心肌梗死:本病的胸痛时间较稳定型心绞痛的时间更长,常常在30min以上,且程度更严重,还有其他许多并发症状,但主要鉴别点是有ECG的动态演变和在起病6~12h后心肌酶后肌钙蛋白的序列变化。本病的预后更差,尤其是出现严重并发症时。

2、主动脉夹层:本病的特征是胸背部剧烈的撕裂样疼痛,坐立不安,硝酸甘油不能使之缓解。体检可发现脉搏不对称,四肢血压相差大及急性主动脉瓣反流性杂音。发作时ECG无变化,心肌酶正常。本病的确诊方法是TEE和磁共振成像技术。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