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顾诵芬励志故事大全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有着“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美誉的苏州顾氏家族。因排行为“诵”,著名国学大师、父亲顾廷龙先生取西晋陆机《文赋》名句“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为其取名“诵芬”。时隔80年,顾诵芬对目睹日军轰炸的那一幕仍记忆深刻。那一年,顾诵芬7岁,是燕京大学附小一名小学生。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顾诵芬励志故事大全

篇一:

炮弹炸出的飞机梦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有着“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美誉的苏州顾氏家族。因排行为“诵”,著名国学大师、父亲顾廷龙先生取西晋陆机《文赋》名句“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为其取名“诵芬”。

生长于这样一个溢满书香的世家,顾诵芬是如何与航空结缘的?

“轰隆隆——轰炸机从我家上空飞过,爆炸所产生的火光和浓烟仿佛近在咫尺,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时隔80年,顾诵芬对目睹日军轰炸的那一幕仍记忆深刻。

那一年,顾诵芬7岁,是燕京大学附小一名小学生。

那一天,“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这个念头,深深扎根在顾诵芬心中。

随父母来到上海后,顾诵芬便开始自己看着书做航模。从科学杂志中,他知道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模型制造方法,慢慢对“搞飞机有了兴趣”。考大学时,他同时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录取,后遵母愿,1947年入读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中学时期的顾诵芬是航模爱好者

195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接到命令,航空系全体应届毕业生三天内赶到北京报道。告别依依不舍的母亲,顾诵芬和同学一起奔赴北京,投身刚刚起步的航空事业。

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作为首批核心成员,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征程。

这批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青涩设计师团队,接到的首项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选用平直机翼、两侧进气方案,临界马赫数0.8,定名“歼教1”,为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顾诵芬负责其中的气动布局设计。顾诵芬(右2)与

顾诵芬在大学里只学过螺旋桨飞机设计基础课程,为解决机身两侧进气的难题,他要从头学起。他跑去北京找资料,借了一辆旧自行车,每天骑车到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查找、抄录有用的资料,买硫酸纸把图描下来,收集废针头组装仪器进行测量……在没有路灯的土路上,足足跑了一个星期。

在所得资料基础上,顾诵芬思考出一套可以进行气动力设计计算的方法,完成了翼型、翼身组合型式选择与计算、进气道参数确定和总体设计所需数据的计算。

1958年7月26日,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喷气式飞机“歼教1”首飞成功。

随后,顾诵芬又接受了研究超音速飞机气动力布局的任务。

当时,国内一无超音速风洞,二无工程适用的数值计算能力。依靠扎实的理论功底,顾诵芬首次建立起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顾诵芬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孙聪说。

篇二:

从歼8到歼8Ⅱ

1964年,中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他带领设计部门与风洞试验单位联合攻关,在国内第一次创建了战斗机喷流影响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也成为后来确定发动机喷流影响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实现首飞,也正式宣告终结了中国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历史。

然而,在后来的试飞试验中,歼8飞机在速度达到马赫数0.86时出现了强烈的跨声速抖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瞒着家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乘坐试飞员驾驶的教练机上天,近距离观察飞机的振动情况。

在弄清了产生振动的原因之后,顾诵芬提出采用局部整流包皮修形方法解决问题,并亲自做了整流包皮的修形设计,他与工厂工人师傅一起改装,经试飞证明此法非常有效,彻底排除了跨声速抖振现象。

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同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renwugushi.com]。这是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时刻,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一代战机向二代战机的自主跨越,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从此迈入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历史轨道。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2000年,歼8Ⅱ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篇三:

一生钟情翼冲天

阳光透过茂密树叶,映射在一座外观极为普通的楼房上。这里,曾是顾诵芬科研攻关的“战场”。有关他的传奇故事,要从这座办公楼讲起。

90岁前,顾诵芬几乎每个工作日上午,都会按时出现在办公楼里。从家到办公楼距离约500米,他要走上10多分钟。这段路,他走了很多年,过去总是步履匆匆。

在家人眼中,顾诵芬是一位“工作狂”;在同事们眼中,他又是那个总能济困解危的“大先生”。

年轻时,顾诵芬精力充沛,常常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身边的同事都知道,顾诵芬有几个“戒不掉”的习惯:上午进办公室前,一定要走到楼道尽头把廊灯关掉;各种发言稿从不打印,而是亲手在稿纸上誊写修改;审阅资料和文件时,有想法随时用铅笔在空白处批注……细微之处,透露出他骨子里的认真与严谨。

办公室的书柜上,整齐摆放着5架飞机模型,最右边的是一架歼-8Ⅱ型战机。这些飞机模型,顾诵芬视若珍宝。自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工作。199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年后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航空领域唯一一位“双院士”。

时光可以带走他强健的体魄,但他为国造飞机的初心从未褪色。如今的他,身体患有疾病,经过两次手术的折磨,仍思考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他依然觉得“还有一些精力,可以多做些贡献”。顾诵芬与人交流时需要借助助听器,只要一提到和飞机制造有关的话题,他依旧思维敏捷。

2017年5月5日,上海浦东机场,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御风而起、扶摇直上,现场见证首飞的人群发出阵阵欢呼。

北京五环外,北苑航空家属院内,顾诵芬守在家中电视机前,激动地说:“等了你这么多年,终于飞上了天!”

从2006年国务院成立大飞机论证委员会,到2007年C919正式立项,再到成功首飞,作为我国大飞机项目的课题建议人和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顾诵芬为我国大飞机事业倾注了太多心血。

奋斗70年,顾诵芬坚持干好研制飞机这一件事。

“从成立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开始,中国航空工业就注定要走自主创新这条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多型飞机总设计师王永庆,这样评价顾诵芬指明的方向。

“顾老教会我们的,不仅是飞机的设计和创新,更让我们学会了无论何时都不要在意质疑,要始终坚持真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金子终究会发光。”作为顾诵芬的学生,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深情回忆起和顾诵芬的过往,心中满是感激。

“顾老是我们年轻人心中‘永远的偶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一位领导说,顾老很少有社会任职,与专业和本职工作不相关的,基本都会婉拒。

“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顾诵芬说,因有所为而有所成,因有所未为而有所失,但是总结起来,得大于失,无怨无悔。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