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及其综合防控技术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以排水样稀粪、呕吐、脱水为特征。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染主要途径是消化道。该病传播迅速,猪只密集的猪场数日波及全群。病猪很快消瘦,后期粪水从肛门流出,污染臀部及尾。成年猪仅发生厌食和呕吐。其他实质性器官无明显病理变化。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以排水样稀粪、呕吐、脱水为特征。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对乙醚、氯仿等敏感,一般消毒药均可杀灭。该病多发生于冬、春季。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染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各年龄段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猪龄增长而下降,1~5日龄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病死率几乎100%。该病传播迅速,猪只密集的猪场数日波及全群。

(一)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临床特征:哺乳仔猪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病初体温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继而排水样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粪便恶臭。有的吃奶后呕吐,吐出物含有凝乳块。病猪很快消瘦,后期粪水从肛门流出,污染臀部及尾。不食,不愿走动,通常2~4天内因脱水而死亡。断奶猪、育肥猪症状轻微,表现为厌食、腹泻,持续4~6天可自愈,但生长发育受阻。成年猪仅发生厌食和呕吐。剖检病理变化:病死猪极度脱水,后躯粪便污染严重,小肠膨胀,充满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个别小肠黏膜有出血点,小肠绒毛变短,重症者绒毛萎缩,甚至消失,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胃内空虚或充满胆汁样黄色液体。其他实质性器官无明显病理变化。

(二)诊断与检测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等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可采用荧光抗体技术、ELISA、RT-PCR等方法。

(三)防治措施对于大多数养殖户,仔猪腹泻病的防治,单一措施效果有限,要以综合防治措施为主。对于规模猪场,个体治疗意义不大,预防工作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哺乳仔猪的防寒保暖,产房生产必须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

2、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场实际情况的防疫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做好进出场人员管控,对各相关环境、场所、运输和生产工具、相关物品等进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做好背景调查,杜绝从发生腹泻病严重的地区或猪场引种,避免引入带毒或感染的种猪。

3、重点加强产房卫生消毒。仔猪断奶后,产房母猪应全部移出,然后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洗,清除粪便及污染物,充分干燥,对舍内环境和饲槽等用品进行科学清洗,喷洒消毒剂或进行熏蒸消毒,之后空舍5~7天充分通风,待产母猪进行卫生清洗后,才能进入产房。

4、发病猪场应重在切断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传播,关键在于对发病猪产房进行彻底消毒,严格采用:清洗-干燥-喷洒消毒剂(薰蒸、火焰消毒)-空舍的清洗消毒程序,以便最大程度杀灭病毒。

5、及时淘汰发病猪。如确实需要实施治疗,可适当采取对症疗法,如静脉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或给发病猪口服补液盐。

6、疫苗免疫接种。科学实施免疫至关重要。可选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或灭活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对妊娠母猪在产前进行免疫接种,从而为所产仔猪提供一定水平的母源抗体,在一定时期内可较好地保护哺乳仔猪。根据国内外防治经验,推荐采取“活苗+灭活苗”的免疫方案。在疫苗选择时,要注意疫苗毒株匹配问题,不可盲目随意选择。各养殖场需要根据当地疫病形势特点,结合本场防疫工作实际来制定免疫方案。

对于形势较为稳定的养殖场,可先使用活苗,后使用灭活苗;对于发病场,可采取灭活苗同时配合活疫苗免疫的方案。

另外,对后备猪配种前进行基础免疫,采用紧急免疫时优先选用灭活苗或活苗+灭活苗的方法。

来源:东台农业农村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