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彦夫的励志故事大全

29日下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民政厅、济南军区政治部和淄博市委共同举办的朱彦夫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济南举行。报告会前,省委书记姜异康亲切会见了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一行。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宣传好、学习好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要求,精心组织开展好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彦夫的励志故事大全

篇一:

29日下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民政厅、济南军区政治部和淄博市委共同举办的朱彦夫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济南举行。

报告会前,省委书记姜异康亲切会见了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一行。姜异康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朱彦夫同志就是其中之一。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迹让我们很受感动、很受教育,值得全社会学习。特别是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样的典型、这样的榜样,将成为激励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力量。

姜异康强调,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兰考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以先模人物为榜样,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宣传好、学习好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要求,精心组织开展好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要把学习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朱彦夫同志焕发出来的工作热情转化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

省及济南军区领导高晓兵、孙守刚、孙绍骋、吕民松参加会见。

报告会上,沂源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黄雪颂,济南军区“沂蒙旅”一营教导员汪祥松,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大队长张茂兴,朱彦夫同志的女儿朱向欣,淄博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等5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朱彦夫的感人事迹。报告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会场一次次响起热烈掌声。

孙守刚在主持报告会时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朱彦夫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像他那样,不断强化精神之“钙”,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去拼搏、去奋斗;要学习朱彦夫同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艰苦创业,不辱使命;要学习朱彦夫同志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像他那样胸怀远大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勇于担当,书写精彩人生。

篇二:

鲁迅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而朱彦夫,又是这所大学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人。就是他,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他始终保有对党的坚定信念,靠着对党无限的忠诚精神,靠着自己非凡的毅力,自强不息,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美的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他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学习的“精神粮仓”。

首先,要学习他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朱彦夫,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年代,他毅然选择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在丧失四肢和左眼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自食其力、奋发进取;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能够在平凡的岗位干出辉煌的业绩,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发展教育,大搞农业开发,把一个穷山区村,变成全乡的先进村。朱彦夫,一个四肢不全的人,却能够经受住来自社会变革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和风险考验,也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在任何时候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在任何时候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其次,学习他始终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在抗美援朝的一场战争中,他奋勇抗敌,最后阵地只留下他一个人。当昏迷几十天的他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没有了四肢,没有了左眼,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选择了做人生的强者,挑战人生的极限。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凭着对生命的热爱,他学会了生活自理;凭着对家乡有热爱,他奋发图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凭着对知识的渴望,他自学知识并写出了《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代表作。他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历程。

再次,学习他始终坚守老百姓这块阵地的执着。他回到家乡后,那一天,全村8名党员齐刷刷地举起手,选举他为张家泉村党支书。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传奇,但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落后面貌,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从那时起,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他坚守老百姓这块阵地,也就坚守了一个共产党的精神高地,永远值得我们共产党人学习。

“时代楷模朱彦夫”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的“精神食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的强大“精神武器”!

篇三:

朱彦夫同志是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renwugushi.com]。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开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使全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2014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一)自费办起山村图书馆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时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朱彦夫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夜校离家很远,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风雨无阻。

他的心血没白费,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二)棚沟造地,向山沟要良田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朱彦夫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一番话,说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气鼓起来,发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张家泉人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

一个冬春下来,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废了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直到现在仍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决山村缺水问题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吃水都是难题,为了吃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

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数九寒天,张家泉的打井工程热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开始见了水。朱彦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