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故事事迹精选3篇
篇一:
他小学都没有毕业,在家乡人缘奇差,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代文学大湿。
莫言,原名管谟业,家乡是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在已经改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从偏僻的东北乡到旅游业发达的文化区,其产业主要为传统农业由现代旅游拉升,莫言功不可没。
莫言小学没有毕业,就在老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了能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莫言曾经两次伪造学历。当时的经济条件不比现在,电子厂到处招工,返费一万多有时还找不到人,也没有那么多的工地可以去搬砖。
莫言为了进棉花厂做临时工,将学历填成初一。即便是不起眼的初一学历,还被人揭发,这让莫言很难堪。
第二次是他参军时,想起上次学历造假风波,一气之下,将学历伪造成了高一。这一下,部队领导还真给蒙过去了,认为他的确是高一。
虽然莫言学历两次造假,不过他真实的学力却对得起高一的学历。毕竟他从小就喜欢看书。
他出身农村,家里没什么书,他都是向别人借书读。有的人甚至刁难他,要他推十圈磨才准看一页书。为了能有书读,这样苛刻的条件,莫言咬牙答应了。
当时莫言的家庭条件比较差,人长得也比较丑,所以很多村民嘲笑他讨不到老婆。
那时莫言有两大梦想,一个是吃上肉馅饺子,二是娶同村石匠的女儿。石匠的女儿浓眉大眼,丰乳肥臀,是莫言理想的妻子人选。可惜莫言当时娶不起,后来,他在棉花厂认识了一个女工,觉得挺适合自己的,可是莫言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不敢提。
这时征兵的机会来了,莫言想,要是在部队里能混个志愿兵,兴许就可以去提亲了。于是他兴冲冲地去报名,不过他没有机会,因为他家庭成分不好。没办法,他只好拜托同学帮忙,这才过关。
那时农村,只要有谁当兵,全村都会敲锣打鼓地欢送。唯独莫言走时,没有村民送他。大家认为他靠关系才当的兵,很看不起他。
当时,莫言是灰溜溜地走的。
没有学历,没有人缘,莫言没有气馁,他一直坚持学习。
不得不说,他读书很有天分,他那时读书看得快,记得牢,特别是在部队做图书管理员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史哲名著,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他成名后,他的表妹竟然还拿他过去的糗事来要挟,要敲诈他。
莫言说,他是高密人民的儿子。
高密乡,本来是穷乡僻壤,名不经传,是莫言让高密走向世界。
高密哺育了莫言,莫言反哺了高密。
莫言赋予高密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得高密能够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成为带有文学地域色彩的名城[renwugushi.com]。
莫言的作品是有争议的,但是他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从小学都没毕业,成长为文学大师,他的人生也是相当励志的。
篇二:
幸运入伍
刚刚成年的莫言已经因为童年的劳动把自己练就成了男子汉,入伍体检工作很顺利,这时候读书不能成为脱离农村的唯一出路,那么就只能穿上军装保家卫国。上进的人到任何地方都受人欢迎,上帝更是垂青勤劳的人。
在部队里莫言像在农场一样上进,比那些富家子弟总是多干一些,有什么活还积极抢着干,这样的优秀品质很快赢得领导的赏识,看莫言喜欢写写画画,于是一份来自军队图书管理员的差事就交给了他。
70年代末,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大家普遍又重视起文化事业的发展,兴起了一股学习知识的热潮,扫除文盲大行动,以此用来弥补过去十年的损失。莫言来到图书馆,面对这么多的书籍,曾经的“四旧”、“孔庙”被隐藏的历史等等都回来了。如饥似渴的莫言一头扎进书堆里。
幸运的莫言在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里,一口气读了1000多册书。除了他最为喜爱的文学书籍,还有哲学著作,历史类文献等等,莫言都有涉及,其中范围较广的欧洲哲学著作,包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就像唐代诗人杜甫说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饱读诗书的莫言心里也痒痒的,准备也写一些试试。
篇三:
提起莫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1987年,他的小说《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莫言担任编剧,并最终获得了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1955年,莫言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中,跟一般的孩子一样,莫言从小便跟牛羊打交道,粪便、野草种子的气味等等,成为了莫言的养分。
熟悉莫言的网友都清楚,他的小说中有一种乡村风情的美感,正是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
但是莫言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丑、懒、馋,并不受家人的待见。
12岁那一年,莫言仅仅只是拔了生产队一根萝卜,就给自己父亲罚跪,甚至用蘸着盐水的绳子打。
1976年,长大成人的莫言决定逃离自己的童年,于是他踏上了征兵的队伍。和一般的农村孩子不一样,莫言是一位非常感性的人,他向往新疆西藏、天涯海角,这也为他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毕竟感性是一位创作者需要具备的基础。
当了几年兵,莫言进入了郑州工程学院,成为了一名老师,此时他已经开始向杂志投稿,《莲池》等作品已经发表,破得学校副主任的赏识。
因为副主任的推荐,莫言得以进入解放军艺术学校学习,但是这段时间的经历相当的混乱、局促,莫言并不想提起了。但是莫言自己也表示,这段经历是不可或缺的,让自己确定了反面教材,和以后创作的方向,至此文豪莫言就此诞生。
1985年,莫言创作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1986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同年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
从莫言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他的经历,文笔中充满了乡土气息,同时文字也是压抑的,这源于他童年时期的经历。同时还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上下体的纠缠,这源于他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经历。
2006年,莫言出版了长篇小说《生死疲劳》,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蛙》,凭借着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16年当选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副主席,2021年4月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
回顾莫言的一生,并没有太过的波澜壮阔,但是几段经历却对他的文学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军队的生活、以及在解放军艺术学校的学习,都影响了莫言之后的创作。
但同时莫言也是善于观察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作家,他能于最平凡处看到不平凡,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创作出如此跌宕起伏的小说。有时候不得不让人感叹,莫言真的是让他笔下的文字活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