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励志故事大全

对于粮食的崇拜,来自莫言小时候的饥饿记忆。那时,为了填饱肚子,莫言在春天吃蚂蚱,为了多抓蚂蚱,莫言发现了用草汁把手涂绿的窍门。这一切都是莫言产生了一种恐慌,母亲要寻短见的错觉。面对饥饿、病痛、恐惧这些苦难,莫言心中一直是有希望的。

莫言的励志故事大全

篇一:

细看莫言的作品,有关吃得非常多,《透明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酒国》......不止在作品里,莫言每次逛超市最喜欢的就是粮食区,他喜欢把各种米捧到鼻子前闻,像一位酒徒轻嗅一杯罗曼尼康帝。

对于粮食的崇拜,来自莫言小时候的饥饿记忆。

那时,为了填饱肚子,莫言在春天吃蚂蚱,为了多抓蚂蚱,莫言发现了用草汁把手涂绿的窍门。夏天雨水多,村外有着许多水洼,苦于没有工具,在水洼也捕不到几尾鱼,只能捞些浮萍和藻菜充饥。

丰收的秋天,日子会好一些,可以摘草籽磨碎了做窝头;还可以抓螃蟹,但抓到了螃蟹却舍不得吃,拿去卖钱换些发霉的粮食。到了难熬的冬天,莫言和同学上课时一起嘎嘣嘎嘣地吃煤,铿铿作响的声音引起了老师的注意,饥饿的老师也一起吃起了煤。

除了饥饿,莫言的母亲还得了严重的肺病,突入起来的意外,让这个本就饥饿的家庭雪上加霜。这一切都是莫言产生了一种恐慌,母亲要寻短见的错觉。

海明威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的摇篮。

面对饥饿、病痛、恐惧这些苦难,莫言心中一直是有希望的。

这个希望就是文学。

篇二: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57岁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这一年,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了整整31年。

辉煌来得虽迟,但终究是来了。

获奖之后,许多读者比莫言还着急,希望他尽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长达8年的时间。

8年之后,他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他说:“八年来,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持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

抛却外界的繁华浮躁,闭关潜心创作,用8年时间精雕细琢,打磨出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

一向不着急的莫言,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一个至简至深的真理:

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步登天的云梯。

所有看似“悄然而至”的辉煌,都是沉下心耐住寂寞,一点一滴慢慢熬,一步一步踏实积累的结果。

篇三:

初尝写作

在莫言接触了来自全世界的文学著作后,他也就急不可耐地尝试着动起笔来。然而因为学历太低,一些基本的汉字写得还不太熟练。一次莫言把写好的手稿寄给他的哥哥评判,然而信的另一边,却是他哥哥的否定之声。

他哥哥劝他死了这条心,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连老鼠的“鼠”的字都写错了。回信自然让莫言很失望,但是倔强的莫言并没有放弃。相反他继续一边学习基本的汉字,又一边投入到紧张的作品构思之中。1981年《春夜雨霏霏》终于在改了无数遍之后发表了。

莫言终于来了信心,而且在大量的阅读支撑下,加之童年在狂野放牧时养成的奇特想象力。他放下书就写,1985年莫言最具奇幻色彩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也顺利发表,而且迎来了无数的赞誉。文坛老将汪曾祺、李陀、史铁生、雷达等鼎力支持。莫言从此一举成名。

这个曾经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莫言,一写就是几十年,停不下笔的他,一面转换着文学构思,一面朝着世界级的大师看齐。然而正是洋洋得意之时,他的创作之路突然迎来人生至暗时刻。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