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检查途径

海绵状血管瘤是典型的眶内良性肿瘤,临床表现可作为各种良性肿瘤的代表,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预后较好。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由许多大小不等的血窦构成,血流缓慢、迂曲。B超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具有特殊作用,但定位能力差。如果怀疑患了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就要及时的就医检查哦。

有哪些影像检查适用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呢?现如今的医学上有很多不同的影像检查,各种影像检查具有不同的作用,所以不能互相替代。在这里,不如就来一起了解了解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检查途径都哟卞吧。

什么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典型的眶内良性肿瘤,临床表现可作为各种良性肿瘤的代表,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

肿瘤多位于眼眶肌锥内,绝大多数为单发,极少数为多发,可一眶多发,偶见发生于两侧眶内。多数病人早期无自觉症状或仅表现有单侧进行性、无痛性眼球突出。由于约80% 位于肌锥内,因此,眼球向正前方突出最常见,位于肌锥外者可使眼球移位。视力一般不受影响,但在少数病程较长、肿瘤较大的病例,视力可严重受损。早期眼球运动通常不受影响,晚期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位于眶尖区的肿瘤可导致视盘水肿、视神经萎缩或因肿瘤压迫产生脉络膜皱褶。此种肿瘤位于眶内,进展缓慢,症状、体征及影像显示具有代表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与此同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查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检查途径

CT检查利用X线作光源,穿透能力强,而且计算机成像,分辨率高,可准确显示肿瘤在眼眶内的位置关系,且能通过眶尖有无透明三角区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同时能反映颅内情况,对肿瘤定位诊断极有帮助。但CT仅能通过密度差异揭示肿瘤,而海绵状血管瘤与其他良性实体肿瘤的密度接近,因此很难做出准确的组织学判断。如果各组织间密度接近,更不利于定位诊断,本组7例就因与视神经接近而形成一体的高密度,无法准确判断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给设计手术方法带来一定困难。

MRI检查能直接形成水平、矢状和冠状图像,因此定位诊断精确。MRI为多参数成像,各组织的T1和T2加权像有明显差异,依靠两种参数形成的图像(T1WI和T2WI)对区分各组织有帮助,并根据视神经、眶脂肪和海绵状血管瘤之间的信号强度不同,能清楚分辨三者的关系,尤其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对选择手术进路关系重大。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由许多大小不等的血窦构成,血流缓慢、迂曲。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3],即在强化早期,含造影剂的血液首先充盈靠近供血动脉的血窦,图象表现为瘤体部分斑片状强化,随时间推移充盈造影剂的血窦逐步增多,强化范围逐渐扩大,最后全部血窦均为含造影剂的血液充盈,图象表现为瘤体均匀强化。 “渐进性强化”使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对鉴别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淋巴管瘤可为均匀强化,也可为不均匀强化。由于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淋巴管瘤等的剥离、切除较海绵状血管瘤困难,而且切除不完全容易复发,因此,术前准确鉴别海绵状血管瘤与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淋巴管瘤对制订手术方案至关重要。“渐进性强化”征象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特异性高,可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MRI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具有明显优越性。

B超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具有特殊作用,但定位能力差。CT可揭示肿瘤位置,但对与视神经关系密切的肿瘤定位较差,动态扫描时可显示特异性征象“渐进性强化”,对肿瘤定性有极大帮助。MRI可准确定位,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且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具有明显优越性。因此,我们认为,B超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准确定性和定位诊断,可以指导选择手术路径和手术方案。

如果怀疑患了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就要及时的就医检查哦。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