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检查心脏

从核磁共振现象发现到MRI技术成熟这几十年期间,有关核磁共振的研究领域曾在三个领域内获得了6次诺贝尔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心脏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当然,就技术特点而言,MRI空间分辨率不及CT,检查耗时较长,所以帮助临床医师认识心脏MRI的核心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影像检查的方式越来越多,影像检查的方式也越来越广泛,就心脏检查来说,有CT检查还有MRI检查等等,下面让小编为你讲讲MRI检查心脏。

MRI检查是什么?

核磁共振成像(英语: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又称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台湾又称磁振造影,香港又称磁力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从核磁共振现象发现到MRI技术成熟这几十年期间,有关核磁共振的研究领域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内获得了6次诺贝尔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

MRI检查心脏

心脏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CT单因素成像和单一层面扫描方法不同,MRI系多参数、多序列和任意层面成像,但MRI必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临床应用目的。因此放射科医师需充实自己的临床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心脏MRI在国外应用更为普及,而在国内难以全面推广的重要原因。国内同行如不能尽快地认识这一状况,若干年后心脏MRI被心内科收编,绝非危言耸听。当然,就技术特点而言,MRI空间分辨率不及CT,检查耗时较长,所以帮助临床医师认识心脏MRI的核心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

MRI是判断心内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其大视野、高度的组织分辨率以及无辐射的特点赋予了它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对各类心肌病包括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和应激性心肌病等可谓独具优势;对临床特征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十分相近的限制型心肌病和缩窄性心包炎,其“一站式”扫描能够从解剖、功能以及组织学定性等方面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相关征象。对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复杂或复合畸形,MRI能有效补充心血管造影的某些不足和限度,如房室连接、心室大动脉连接以及心外畸形等。但由于无法提供准确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目前仍不能作为一线首选检查方法。

对比剂延迟增强的MRI(DE-MRI)识别瘢痕组织不仅限于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判断,而且可用于任何心肌纤维化的识别,如鉴别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和心肌淀粉样变等。一些研究表明,DE-MRI显示的瘢痕组织可考虑为评价冠心病预后的预测因素,而在肥厚型心肌病中所显示的瘢痕组织又与室性心律失常明显相关。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