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X光、CT、MR 医生听诊器哪去了?

“望闻问切、视触叩听”,这是最能体现医生医术医德的基本诊断方法。其中的“听”,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就是借助听诊器。但是小编走访广州一些医院时发现,本应最常用的听诊器遭到了冷遇,大多成为诊室里的摆设,取而代之的是医生动辄使用X光、CT、MR一类的检查设备。

“望闻问切、视触叩听”,这是最能体现医生医术医德的基本诊断方法。其中的“听”,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就是借助听诊器。但是小编走访广州一些医院时发现,本应最常用的听诊器遭到了冷遇,大多成为诊室里的摆设,取而代之的是医生动辄使用X光、CT、MR一类的检查设备。有专家认为,一些可以用听诊器确诊的常见病例,医生却依赖仪器检查,这样做不仅对医生提高临床经验水平不利,而且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实在有弊无利。

患者反映

医生还没听诊就开检查单

“小小的咳嗽就要做胸透,有必要吗?”前些天,宁女士因为孩子感冒伴有咳嗽症状,于是带着孩子到一家医院看内科门诊。医生简单地问了病情和症状后,先是要求孩子张开嘴巴看看舌根、摸摸脖子,然后就开出两张检查单,一张是验血的,一张是胸透的。宁女士认为,医生还没有好好听诊就开出检查单,这样并不合理。于是她问医生:“孩子没发烧,是不是非要做胸透呢?”没想到医生说:“检查是为了看看孩子的心肺有没有受到感染,这都是为病人好。如果万一有什么问题,你后悔都来不急。”无奈之下,宁女士先去交了80多元的检查费,又带着孩子排队抽血和做胸透,最后把两张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告诉她:“孩子没事,吃点感冒药就好了。”事后,宁女士感慨:“现在的医生都不用听诊,动辄就要靠医疗器械来帮病人做检查,看完检查结果再开药,这医生也太好当了。”

家住赤岗的袁老师是个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对此他深有同感。前段时间,他因为呼吸有些因难,于是到附近一家社区医院就诊。没想到一名年轻的医生看了看他的病历后,就给他开出做X光的检查单,包括开药在内,总共花去了90多元。袁老师说,以前他也找一个老大夫看病,医生用听诊器之后就做出了诊断,开了一些常用药,花了不到50元。“现在一些年轻的医生,不论大病小病全都靠那高科技的检查设备来做诊断,有必要吗?”袁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医生看病听诊器成了摆设

不久前,小编因腹部疼痛,到新港路一家医院就诊。接诊的是一位30多岁的女医生,在听小编说明了症状之后,她只在肚子部位摸了摸,便以记者肠胃不好、胃酸过多等病因,开出两种口服药。记者觉得纳闷:视触叩听都是必须的诊断过程,医生却连听诊器都没用就开出了药方。随后,小编在诊室内看到,一些胸痛胸闷或感冒咳嗽的患者,医生也照例没有听诊。记者注意到,这名医生不但胸前没有挂听诊器,偌大一个诊室里居然也没有听诊器。

这种现象在大大小小的医院中并不少见。小编在荔湾区一家医院采访时,经过该院的内科诊室,发现医生们的听诊器无一例外地挂在墙上,完全成为墙上的风景画。

有些病用听诊器可以马上确诊

专家表示,听诊器是每名医生必备的工具,内科医生尤其应该佩戴,皮肤科、眼科、口腔科医生用得少或者不用都可以理解。

CT、MR等检查属于“航空母舰”级检查仪器,但是依然不能替代听诊器,一些疾病通过拍片可能无法确诊。例如哮喘、支气管痉挛和异物掉进气管,通过听

诊器可以得知内里乾坤。通过听诊器检查听到湿罗音,就应该初步确诊患者有肺炎、肺水肿等;如果听到的哮鸣音,就初步确诊为哮喘;如果听诊器里的声音是大湿、中湿、小湿哕音,即代表不同部位发生病变。听诊器所做的这些检查大型仪器可能能够完成,但两者之间的检查目的有所不同。而对于患者来说,两种检查所付出的费用也相差甚远。

“有些疾病大型仪器不能查出,而有些疾病能够查出却时间不等人。”像喉头水肿、喉痉挛这类疾病,X片检查最快要1个小时才能出结果,还有可能找不到问题所在,而患者却可能在30分钟到1个小时内就死亡。如果用听诊器,有经验的医生是可以马上确诊的。

医疗常规规定,患者就医时,医生接诊的程序为:询问病史,体检(初诊,相当于听诊器检查),确定后做检查例如抽血、胸透等。跨过其中一个环节,医生就属于违反医疗常规。另外,一些可以通过听诊器或医生经验得到确诊的疾病,但某些医生却建议患者做“大检查”,这就代表着医生的临床经验不足、基本功不扎实。

部分患者表示,用听诊器都能诊断的病症,为什么现在的医生都要借助大型仪器?与听诊器普遍使用的年代相比较,现在是不是可以认为医生滥用仪器检查是看病贵的其中一个因素?李建国认为,如果医生故意不按接诊常规做体格检查包括听诊,而直接开大检查,肯定会给患者增加费用负担。

但医生自己也有“难处”。某位从医学院毕业1年的儿科医生告诉小编,因为自己的临床经验相对不足,没有把握根据听诊器作出判断。他说,自己本着对病人负责的原则,在对疾病做了初步的判断后,还是会建议患者做X光或CT检查。“现在医患关系那么紧张,如果没有正确诊断或漏掉就要被病人投诉了。”该医生表示,在这种压力下,他也只能多开检查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