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髁状突骨折诊疗中的应用

随着影像学的进步,螺旋CT三维重建能量化显示髁状突移位角度和升支垂直高度,为骨折分型和进一步诊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组67例髁状突骨折患者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下指导诊断及手术,与平片组比较,有更好的疗效。

髁状突骨折在下颌骨骨折中多发,长期以来治疗方法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是适应症标准始终停留在定性水平,缺乏明确量化标准。随着影像学的进步,螺旋CT三维重建能量化显示髁状突移位角度和升支垂直高度,为骨折分型和进一步诊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分析骨折部位、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及骨折段的移位程度,结合患者年龄等一般情况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本组67例髁状突骨折患者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下指导诊断及手术,与平片组比较,有更好的疗效。

传平面X线平片,包括关节侧位片、后前位头颅平片、曲面断层全景片等,由于髁状突处于外耳道、乳突、茎突、颈椎等骨结构的包围中,与颅底骨骼广泛重叠,结果多表现为骨骼的重叠影像,髁状突影像的清晰度差,很难清楚地显示骨折碎骨片的位置、方向、旋转、移位程度等细节,医师往往需要依靠经验建立抽象的三维立体影像,导致治疗方法选择不当及治疗难度判断失误的几率增大。医师在手术操作中经常发现平面图像上骨折端移位不大,而实际病例在内外侧方向上具有很大的移位,分析原因主要是髁状突断端受翼外肌的牵拉出现前内侧方向上的移位,或者下颌骨端受升颌肌群的影响出现内上移位,同时伴有髁状突端出现外侧移位。三维重建技术利用螺旋CT连续螺旋横断扫描所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出三维影像,影像空间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晰,有利于病灶的定位。对于髁状突骨折可通过量化指标显示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关系及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为治疗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无明显移位骨折,X线平片能基本满足影像学需要,因此两种影像学指导治疗方法在保守治疗时无明显差异。但在98例复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面,三维重建组明显优于X线平片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三维图像提供了明确的骨折移位角度及脱位离体程度等具体量化指标,使诊断分型明确化,从而使治疗方案个体化。表明螺旋CT三维重建相比X线平片,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手术治疗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价值。

近年来,在髁状突骨折时,手术治疗被较广泛的采用,通常采用的是耳前切口、颌下切口及耳前—颌后联合切口。专家提出的髁状突骨折治疗手术切口的选择原则是高位及中位骨折可以选择耳前切口,低位骨折选用颌下切口;同时依据骨折断端情况判断是否复位困难,对于采用单一切口复位困难的骨折可以选用联合切口。根据骨折位置及骨折端细节解剖结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内固定物。钢丝结扎对于接骨板和克氏针不易固定的高位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等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克氏针固定常用于低位骨折、断端骨块较大的病例,能较好保护髁突周围的血供,但由于其操作复杂,有侧穿和穿破关节面以及固定后骨块旋转移位等现象,逐步被坚强内固定等取代。髁状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技术是目前颌面外科治疗骨折的主要发展方向,适用于中,低位髁状突骨折,因其具有通过对骨折断端解剖后精确复位、骨折处血供破坏少、充分保持髁突骨折断端的稳定及术后下颌骨能早期进行功能活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本组98例手术患者中就有 66例选择坚强内固定。术前对于手术切口及内固定物选择的失误往往造成患者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使得术者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增大,直接影响疗效。本组62例螺旋CT重建指导手术组中三维CT重建影像均明确显示了骨片的位置、状态、旋转移位程度及与周边组织(特别是翼外肌)的关系等细节解剖结构,为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物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和依据,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失误。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