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超声诊断的内容及顺序

1.诊断内容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应尽可能反映病人与心脏和大血管相关连的全部疾病。

1.诊断内容 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应尽可能反映病人与心脏和大血管相关连的全部疾病。其内容包括:血流动力学诊断、病因诊断、病理解刻(结构)诊断和心脏功能(病理生理)估测或诊断。甚至根据某些疾病的特征性超声征象,提示某些病理诊断,如狭窄、粘液瘤、血栓、瓣膜粘液变性等o

2.诊断顺序 主要诊断在前,次要的诊断则根据其重要性依序后排;肯定的诊断在前面,不肯定的诊断在后面。在发病机制上,与主病有关的病称为并发症,列于主病之后;与主病无关,且同时存在的病称为伴发症,并列在最后。

(1)血流动力学诊断 血流动力学诊断指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所引起的心腔大小、大血管宽度及心壁厚薄等心脏组织结构的改变,而作出菜心腔增大、心肌增厚(包括程度)的诊所,或阻力负荷过重或容量负荷过重的诊断。

在超声诊断过程中,医生首先看到的是心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然后据此进行或病理解剖(结构)等的诊断。与临床上根据病人症状或体征(如“发热”、“黄疽”)进行鉴别诊断,最终确诊一样。因此,超声诊断时,应将血流动力学诊断放在前面,若病因或病理解剖(结构)已较明确时,血流动力学诊断可省略不写。

(2)病因诊断病因诊断就是根据某些疾病所显示出的特异性超声征象,指明致病原因及其所引起的疾病的名称。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3)病理解剖(结构)诊断 心脏解剖部位可分为心肌、心内膜、心包、间隔、瓣膜和大血管等。病理解剖诊断就是根据声像图所显示的异常部位、范围、性质等作出的诊断。例如“主动脉瓣赘生物”、“丫尖瓣前叶穿孔”、“宝间隔缺损”、“心肌局部增厚”等。

(4)心脏功能(病理生理)估测或诊断 心脏功能(病理生理)估测或诊断即表明对疾病引起的心脏功能(病理生理)改变的诊断。包括定量与半定量诊断。如: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左(右)心室舒张收缩功能减退的程度等。

(5)病理诊断某些情况下,根据超声征象、相关病史资料,结合检查者经验,可作出提示性或符合性病理诊断。如“心肌占位结节,提示横纹肌溜”、“符合左房粘液瘤”、“心肌炎后遗症”、“瓣膜粘液样变性可能性大”等。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