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重要工具发展史四:X线血管成像的发展

Roentgen的实验马上影响到全世界。1912年EastmanKodak发明了第一块专门用于放射学的感光板。1921年就已经开始研究高质量的X光动画成像。到了1930年,X光诊断机已发展成熟了。这为血管造影成像提供了可能。

1. X线成像

世界上第一张X光照片,戴着戒指的

1895年11月8日,Wurzburg的物理教授Wilhelm Conrad Roentgen发现了“X”线,并开始研究它的性质,并得到第一张X光照片。

Roentgen的实验马上影响到全世界。1912年Eastman Kodak发明了第一块专门用于放射学的感光板。1921年就已经开始研究高质量的X光动画成像。到了1930年,X光诊断机已发展成熟了。

有些人尝试用影像增强器来增强X光成像,在不需要高电压时就能够做到荧光X光成像。第一个类似的装置是由Coolidge于1939年发明的,它带有一个方便的荧光屏。到了1950年左右,X光成像装置进入商业生产,但那时仍不能同时观看和照相,研究者们很快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加上电视监控器。

2. 成像对比(造影)剂

HaSchek和LindentHal(1896年)以及Cannon(1898年)报告用可吸收X线的成像对比剂显示血管和空腔脏器。研究者们从1918年至1923年得出了一个结论:碘化钾和碘化钠因为可以吸收X线的特性,所以正适合用于作为成像对比剂。这为血管造影成像提供了可能。

首先使用碘化钠来进行的人是血管造影成像Berberieh和Hirsch(1923年)以及Brooks(1924年),Brooks把碘化钠注入股动脉,然后X线血管造影成像显示了腓动脉和胫后动脉(图1-9)。由于当时治疗四肢血管闭塞的基本方法是截肢,血管成像也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20世纪二三四十年代,人们一直努力寻找着更好的血管对比剂。1912年,Sicard和Forestier首次尝试碘化的罂粟种子油。在三十年代碘化钾和碘化钠复合物成了首选。

1970年代以后,开发出了非离子对比剂,它具有相对低渗性、低黏度、低毒性等优点,降低了毒副反应。临床反应多和易发生过敏的离子型对比剂,改良为非离子型对比剂;由于非离子对比剂的反应轻微,手术者能够准确判断术中患者出现的症状,使并发症大为减少,进一步有利于介入放射学的开展。

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

1924年美国的Brooks用50%的碘化钠成功地作了世界上第一例股动脉造影,显示了腓动脉和胫后动脉

血管造影是将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由于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像重叠,1924年美国的Brooks用50%的碘化钠成功 致使血管显影不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地作了世界上第一例股动脉造影,显示了腓动脉和胫 采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的技术。Nudelman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图象。当前,血管造影已经普遍使用DSA技术。

老资料网(www.laoziliao.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本文指导医生:

李鹤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肿瘤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任医师
擅长疾病:
各种肿瘤的诊断、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擅长肺癌、乳腺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食管...[详细]

杨建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介入专科教授 主任医师
擅长疾病:
1.肿瘤特别是原发性肝癌、肺癌的介入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综合治疗; 2.门脉高压症、布加氏综合征的介...[详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