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易学思维模式的精华浅谈

无庸讳言,在几千年易学思维体系中,无论义理派,还是象数派,无论是“学”的方面,还是“术”的方面,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思维科学的成果,对古代易学思维模式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批判,我认为,其精华起码可以归纳为六大论。

无庸讳言,在几千年易学思维体系中,无论义理派,还是象数派,无论是“学”的方面,还是“术”的方面,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既有精到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认识论,也有主观臆断、牵强附会、浅薄庸俗之见,甚至还有故弄玄虚、封建迷信的东西。
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思维科学的成果,对古代易学思维模式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批判,我认为,其精华起码可以归纳为六大论。
(一)天人合一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孔子在《系辞传》中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爻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在《说卦传》中又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说明,易学思维,从一开始就把人类自身放在天地宇宙大自然界之中统一考察,是一种最早的朴素的系统论哲学。它认为,每个人的存在绝不是孤立的,他一刻也离不开周围的自然环境,一刻也离不开人类社会。
道家修炼者有一句话,叫跳出三界(天、地、人)外,不在五行(木、火、土、金、水)中,实际上这只是道家“求仙”的一种幻想,任何人也跳不出三界之外(就是今天的宇宙飞船,载人离开地球,也离不开宇宙),谁也离不开五行这个大系统。
我们的祖先既充分认识到天人统一性的一面,强调人一刻也离不开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兴与衰都同天休运行,地球运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早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曾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0存,不为纣亡。”说明天体运行与人类社会又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规律。
在人与天的关系上,在人类社会与天运行的关系上,在人的主观能运性与观规律性的关系上,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两种偏差。
一种是忽视人与天、人类社会与天体运行各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把人天统一性强调过了头,认为天体、地球运行中即自然界中一切异常现象,都与人类社会、政治上的得失有关,例如汉代象数派易学中出现的0祥、谶纬派,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五德终始说”等等,都不免堕入封建迷信的泥潭。还有在人的主观能运性与务观规律性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客观规律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孔子讲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必然陷入宿命论的悲观境地。
另一种偏差则是将人的独立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过了头,出现人天分离的现象,则容易走入唯意志论。比如,自古至今,种种违背客观规律的“人定胜天”,随意盲目性地“改造处然”,以致于破坏了人类居住的客观环境,使得地球上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使今天地球上的人类日益尝到了人天分离的苦果。
因而,易学思维中的天人合一论,应该是人与天、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论。既要认识到人天统一性的一面,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强调各自还有独立性的一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认识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使人类在自然中生存得更好,发展得更好。既要反对宿命论,又要反寻唯意志论。
(二)太极阴阳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宇宙起源和万物内部结构的认识。《周易。系辞传》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亦将《周易》奉为三玄之一)中,讲得更加明白,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认为宇宙万物,无论宏观,不是微观,“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物物一太极”。
到宋代陈抟、邵雍等人弄出个太极图,还有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等,将这种宇宙起源和万物内部结构的认识,表达得更为直观形象。不仅物物一太极,内部结构都是一阴一阳,而且阳中有一点真阴,阴中有一点真阳,阴阳处在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平衡等状态。
这种对万事万物内部结构的朴素辩证法认识,既符合现代物理学中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原理,又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基础——二进制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阴阳论的代表性图像就是太极图,它的符号就是阴阳二爻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八卦是由初爻、中爻、上爻组成的三段式结构(2^3 = 8),分别代表地、人、天三材之道,反映了古人对宏观宇宙中天、地、人三者关系和万事万物自身都具有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以及开始、中间、结束三个发展层次的描述。是对宏观和微观事物的一种粗线条概括。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