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二大地母亲的胸怀(3)

历史上,周原来是殷商的一个附属国。由于功高震主,引起了殷王朝的猜忌。为了遏制周人的势力,商王文丁杀害了季历,自此周与商结下宿怨。所以,周人迷途知返,调整策略,在表面上继续维持与殷商的从属关系,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后得主”。自身的力量不足,需要联合其他部落、邦国一同作战。经过周文王多年的苦心经营,周人三分天下有其二。

历史上,周原来是殷商的一个附属国。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在殷商王朝中任职,他通过指挥一系列的战争,为殷商解除了西北鬼方的威胁,同时也扩大了周人的疆域,获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周人自己的声威。由于功高震主,引起了殷王朝的猜忌。为了遏制周人的势力,商王文丁杀害了季历,自此周与商结下宿怨。周文王为报杀父之仇,不顾国力,曾在商王帝乙二年仓促出兵伐商,结果大败而归,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先迷”。伐商的挫折和失败,使周人认识到殷商远比自己想像的要强大的多,要颠覆殷商还要做长期艰苦的准备工作,这也就是初六所说的“履霜,坚冰至”。所以,周人迷途知返,调整策略,在表面上继续维持与殷商的从属关系,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后得主”。而在暗中积善行德、隐忍待时、积蓄力量,以伺机颠覆殷商,这就是六三所说的“含章”、六四所说的“括囊”、六五所说的“黄裳”。要颠覆、推翻殷商,首先要剪灭倾向于殷商的耆、于等附属国,但是却遇到耆、于等国强力阻击,所以不得不暂时退却、继续积蓄力量,这也就是六二所说的“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三所说的“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当然,这样理解的时候,“直”应解为“值”、“方”应解为“方国”。自身的力量不足,需要联合其他部落、邦国一同作战。当时,周人的西南方的庸、蜀、羌、微、卢、彭等部落、邦国倾向于周人,是周人争取联盟的对象;而在东北方,是与周人处于敌对情势下的殷商及耆、于等国,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因为当时周人还处于积蓄力量的时期,“利西南得朋”也只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策略,目前的力量还不足以与殷商抗衡,宜继续从属于殷商,在隐忍中积蓄力量,不可轻举妄动,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元亨。利牝马之贞。……安贞吉”。经过周文王多年的苦心经营,周人三分天下有其二。到了周武王继位后,伐商的时机终于成熟,与殷商的军队会战于牧野,这也就是上六所说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