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是谁?他的艺术创作有什么特色?

北岛,原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有诗集《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散文集《蓝房子》《午夜之门》《时间的玫瑰》《青灯》和小说《波动》,代表诗作有《回答》《一切》等,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

北岛(1949年8月2日-),原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北岛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定居香港。著有诗集《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散文集《蓝房子》《午夜之门》《时间的玫瑰》《青灯》和小说《波动》,代表诗作有《回答》《一切》等,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

1、人物经历


青年经历

北岛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当时的北平(即北京)。

1965年9月,北岛考入北京四中高中部。 回忆起在四中不到一年的学习生活,北岛坦言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因为数学不好,四中给了北岛的学习压力特别大。

1969年到1980年,北岛在北京市六建当了11年的建筑工人。

早期创作

北岛曾回忆,1969年高中毕业到北京城建公司做一名工人后,1970年春天,当北岛和几个朋友在颐和园划船时,有位朋友在船头朗诵食指的诗,给北岛以强烈的震撼,随后就开始了写诗。

有人回忆说,北岛是在1970年到海边度过一段时间后开始写诗的,诗中充满着关于海岸、船只、岛屿、灯塔的意象。

1973年前后,北岛与北京四中的同学16常常在一起进行文学沙龙形式的聚会;还同文学青年史铁生等人保持密切的文学接触。

在写新诗的同时,北岛还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如《波动》、《在废墟上》、《稿纸上的月亮》、《幸福大街十三号》、《归来的陌生人》等。在当时一切向前看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大的写作背景下,无论是新诗写作还是小说写作,北岛都是"向后看"的、与主流意识形态"反向"的。

创办杂志

1978年北岛与芒克等人创办《今天》杂志。1978年初秋一个晚上,北岛和芒克、黄锐在黄锐家的小院里喝了点儿白酒,北岛提议要办个文学杂志,于是《今天》诞生了。

北岛的笔名也是因为《今天》的创办而来的。当时北岛和芒克创办《今天》杂志,觉得自己应该有个笔名。有一次无意间两人在晚上骑车,芒克想起北岛是个南方人,但是一直生活在北方,那时候北岛出了一本诗集叫《陌生的海滩》,里面也提到很多岛。他是那种外表看起来挺冷、挺独立,芒克觉得叫"北岛"非常合适。

1980年《今天》停刊。

1981年年初,北岛在《新观察》杂志当编辑,后来调到外文局的《中国报道》任文学编辑。

1985年,北岛调到昌平县任北京飞达(集团)公司干部。 在那儿呆了大半年后,成为自由职业者。

1987年春,北岛去了英国,在大学当访问学者。

国外经历

1989年,北岛因故移居国外,一度旅居瑞典等七个国家并进行创作,寻找机会朗读自己的诗歌。

1990年,北岛移居美国,曾任教于加州戴维斯大学,同年在北岛的主持下《今天》文学杂志在挪威复刊,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发行,其网络版和论坛也享誉世界各地汉语文学圈。

1994年,北岛返回中国,在北京入境时被扣留,遣送回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后来,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杜伦大学中文系担任讲师。

2001年10月,回国为父奔丧,2002年宣布退出中国人权。

重回祖国

2004年,北岛的散文集《失败之书》在中国大陆出版,这是时隔15年北岛首次在大陆出版书籍。

2005年8月,北岛的随笔集《时间的玫瑰》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8月,北岛正式搬到香港,与其家人团聚,结束其近20年的欧美各国漂泊式生活。

2008年,北岛的散文集《青灯》在大陆出版。

2008年12月,北岛与芒克、舒婷等作为特邀诗人,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利希慎音乐厅举办的"今天的昨天与明天--诗歌音乐晚会"。

2009年,北岛的散文集《蓝房子》与《午夜之门》在大陆出版。

2010年,北岛的散文集《城门开》在大陆出版。

2010年,北岛全票通过当选《钟山》杂志当代(1979-2009年)十大中国诗人之首。

2010年3月,北岛以"想像与创造的空间"为题,主持香港中文大学博文公开讲座。

2011年8月8日,北岛参加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并接受了新华社的专访。

2013年10月30日,"时间的玫瑰--北岛诗歌之夜"在香港中文大学的邵逸夫堂举行,600多人入场,创下主办方同系列活动的最高纪录。

2013年11月25日,北岛出席汕头大学国际诗歌节。

2014年7月,北岛编选《给孩子的诗》在中国大陆出版 ;繁体中文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4年7月5日,北岛时隔13年重回北京,出席新书发布会。

2014年8月22日,北岛出席上海书展。

2014年9月,北岛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9月22日,北岛到北京南五环寿宝庄的民工子弟学校--蒲公英中学教孩子们读诗。

2014年10月6日,北岛出席杭州"第三届大运河国际诗歌节"。

2014年10月17日,北岛阔别45年重回北京四中,并表明希望能回北京四中开课。

2015年6月,北岛与李陀一起编选《给孩子的散文》在大陆出版。

2015年8月8日,北岛出席深圳"第一朗读者"跨界诗歌活动。

2015年11月25日,出席第四届香港国际诗歌节开幕式。

2015年12月,北岛出席两岸诗会。

2017年2月27日,北岛出席"艺术庆云诗歌交流会"。

2018年5月24日,北岛的绘画个展在巴黎地平线画廊开幕,同时推出展览同名画册《此刻·北岛》。

2、创作主题


北岛是文革后期兴起的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他最著名的诗歌如《回答》、《一切》、《宣告》、《结局或开始》等,曾经震撼了无数国人,表达了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信仰失落后的批判与否定、怀疑与茫然。北岛的诗歌冷峻、思辨,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思想能量,总是在悖论与断裂中探寻乃至拷问着人类、时代乃至自我的真理与价值。北岛曾说过:"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北岛以一种清醒的理性精神,用青春作赌注,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作出了自己的审判。北岛恢复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在中国的存在,以自己的创作接续了断流数十年的中国现代诗歌传统,并成功使其当代化,激发更新的一代诗人成长。

北岛总是以一种挑剔甚至是严苛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现实生活,揭去其虚伪的面具,暴露出苍白的本质。北岛以一种清醒的理性精神,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作出了自己的审判。在他早期的诗中,呈现出一个"对抗的自我",他至死不渝地相信自己的追求是正确的,不可妥协的。如这首著名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作品《回答》中,"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这种句子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情绪,但其中包含的挑战宿命的信念却又坚定不移,给人一种绝望中诞生的勇气。这是北岛诗歌最大的特征。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看出北岛的早期,仍然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结。

3、艺术特色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 。

北岛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冷峻的风格和坚硬的质地。如《迷途》:"一只迷途的薄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和弦》:"烟头忽明忽暗/野猫孤零零的/海很遥远",《界限》:"对岸的树林中/掠过一只孤独的野鸽/向我飞来"。他的主观情感跟现实世界如此隔隔不入,这就造成了他的诗的两大主题,一方面,他对"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深恶痛绝,企图用人性和理性的两大标尺对其进行审判。另一方面,他在这样做的时候,心中时时感到寂寞和无助。这两种情绪集结在一起,使他的诗中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悲剧感。

北岛与同期朦胧诗人相比,具有更为清醒的思辩特征。但他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又是通过直觉性的意象表现出来的。隐喻、象征、通感,"蒙太奇",这些艺术手法在他的诗中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他使用的诗歌意象瘦硬奇崛,如重锤出击,扑面袭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他善于使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悖论式警句,如《祖国》:"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靠着博物馆黑色的板墙",《在黎明的铜镜中》:"在黎明的铜镜中/呈现的是黎明/水手从绝望的耐心里/体验到石头的幸福",《诗艺》:"骨骼松脆的梦依然立在远方/如尚未拆除的脚手架",这些句子都具有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感觉。

4、个人生活


赵济年:北岛父亲(1921年-2003年),金融专家,早年在重庆中央信托局工作,1949年解放前参加上海金融系统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革命工作,建国后担任上海保险公司干部,六十年代曾担任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文革后调回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工作。新中国保险业的创始人之一。

孙美利:北岛母亲(1922年-2013年),浙江绍兴人,医生。 2013年夏,北岛母亲以90多岁高龄去世。5月24日, 北岛回故乡湖州。

姗姗:北岛妹妹(1953年-1976年),1976年7月27日下午,珊珊带几个女孩去蛮河游泳。那天上游水库泄洪,水流湍急,一对小姐妹被卷走了,妹妹消失在漩涡中。珊珊一把抓住姐姐,带她游向岸边,用全身力气把她托上岸,由于体力不支,她自己被急流卷走了。第二天早上,才在下游找到尸体。年仅二十三岁。北岛为妹妹写下的诗有《小木房的歌》写于姗姗23岁生日、《黄昏:丁家滩》 写于珊珊1975年的最后一次回京、《界限》 1976年7月珊珊逝后所作、《安魂曲》 1998年护送珊珊骨灰从湖北回京,北岛写在墓盖上的诗。

甘琦:北岛现任妻子 ,祖籍江西,2004年与北岛结为伉俪。 两人育有一子兜兜。

邵飞:北岛前妻,1954年6月生于北京。两人育有一女田田。2003年,与女画家邵飞的多年婚姻宣告破裂。

田田:北岛女儿 ,1985年出生,10岁接到美国团聚,15岁又回到北京,17岁再搬回美国,曾在北京上大学,现在荷兰一家美术学院读硕士。北岛为女儿写了很多诗,代表作有随笔《女儿》、诗歌《画-给田田5岁生日》、《出发-给TT24岁生日》。

兜兜:北岛儿子 ,2004年平安夜出生,与现任妻子甘琦所生。

赵延年:北岛叔父(1924年-2014年),北岛(赵振开)父亲赵济年是赵延年的兄长。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