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谁?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

1、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2、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3、作品评价


《呼兰河传》具有很强的戏剧讽刺,这是《呼兰河传》最重要的特征,它比茅盾所说的“叙事诗”“风土画”“歌谣”等更能确切地阐释萧红的作品。我以为,萧红写《呼兰河传》,主要不是为了叙事,不是为了画景,不是为了歌颂,而是为了嘲讽。《呼兰河传》确实是一部悲剧,是呼兰河人的悲剧,是中国人的悲剧,但是,萧红用喜剧的方式写这部悲剧,是鲁迅所说的将丑恶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的方式。呼兰河人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动作不是愚昧可笑的,萧红用讽刺剧的方式将其揭示与鞭挞。

《呼兰河传》是一部“世态图卷”,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去描述呼兰河的世态,或者说是对戏剧场景的渲染与铺排。她先是铺排呼兰河小城:“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然后又铺排她家的屋子“我家住着五间房子,祖母和祖父共住两间,母亲和父亲共住两间。祖母住的是西屋,母亲住的是东屋……”

萧红非常耐心地描述着呼兰河的边边角角,描述着家里的角角落落。赵园说:“她通常不是依‘时序’而是直接用场景结构小说,最基本的结构原则也即‘传达情调’。你会发现,她对于‘过程’显得漫不经心,而只肯把气力用在一些富于情致的小片断上。久贮在记忆中的印象碎片,她就这么信手拈来,嵌在‘过程’中,使作品处处溢出萧红特有的气息,温润的,微馨的。”通过“微馨的”碎片和场景的描述,萧红把我们带进呼兰河,带进即将上演大戏的舞台,使我们身临其境,在这个情境中,我们感受到了她要传达的情调。看上去第一章写呼兰河严冬的寒冷,写牙医,写淹猪淹马的大泥坑。第二章写“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似乎与后面的故事没有什么关联,实际上,萧红是在为人物上场营造氛围,写情调,为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等人的出场铺设一个呼兰河的大环境。

4、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全国抗日形势低迷,时值萧红随丈夫离开重庆,飞抵香港,当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为二人举行欢迎会。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

面对国破山河的场景,加之作者本身就是出生的东北哈尔滨是呼兰区,《呼兰河传》应运而生。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