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经典故事,翡翠赌石史上最大奇迹是什么?

在中国,玉器主要由两种矿石构成,它们分别是角闪石和辉石。中国的硬玉主要成分是辉石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翡翠,由于辉石类在十八世纪之后才被人们大量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作品。

翡翠赌石翡翠的经典故事,是一个风险极高的事情,很多人在赌石哭过笑过,试过一夜暴富,也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的不在少数,要说奇迹,奇迹很多,可以让一个人一夜暴富你说算奇迹吗,但是这种事情在翡翠市场还不算稳定的时候,不少人靠捡漏赚了不少钱,也有不少人抱着一线希望,却是被重重的打垮,我想翡翠界的奇迹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我有幸曾经到过这个地方,告诉题主,整个翡翠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是什么。

在翡翠的原产地,作为翡翠宝石级翡翠的唯一出产地的缅甸,有着一个举世闻名的曼德勒翡翠佛塔,是一座全部用翡翠打造的佛塔,根据当地人形容这座翡翠佛塔用到1500吨翡翠,耗了无数的人力物理,至于成本谁也没有去统计过,其实不乏有一些信仰佛家的翡翠商家捐赠的极品翡翠原石。

大家都知道缅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佛教国家,几乎绝大部分人都以佛教为信仰,而缅甸人对佛教信仰非常虔诚,在缅甸的境内,佛塔随处可见,这座翡翠佛塔是他们虔诚信仰下的产物。在整个翡翠界,都公认佛教对翡翠艺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佛教题材在翡翠产业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别的什么切出多少亿什么帝王绿的翡翠,或者切出什么极品极品的翡翠,那其实并不是独一无二,这种切出好石头的事例,少见,但是也达不到罕见的地位,而这个翡翠佛塔,全世界独一无二,除了缅甸这种佛教的信仰国家,又是极品翡翠的唯一产地,才有可能建造出这样的历史性的翡翠佛塔,建造过程无比的艰辛,可见其的奇迹之处,这个翡翠佛塔在翡翠界的地位就想建筑的长城一样,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往那一站就能感受到那种庄严,那种古朴,翡翠界有人曾经说过,你切了多少石头,都不如去曼德勒翡翠佛塔看一下,那才是翡翠历史上最大的奇迹,可以说是,空前,也绝后了。

历史上,玉雕大师宋世义有哪些故事?

宋世义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雕大师、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培养的艺术院校毕业的玉雕人才、玉界泰斗、在玉雕界有“北宋南顾”的雅称。

天工奖是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在2002年创立的,是一项中国现代玉雕、石雕作品专业评比活动,也是业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奖项,在2009年的天工奖评选中一件重达三吨的大型玉雕作品《翡翠香山九老图》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香山九老图描绘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八位世外高人在洛阳香山聚会宴游的故事,这件作品虽然器型巨大,但是细节刻画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凭借着巧妙的整体设计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这件作品一举夺得了天工奖特别金奖。它的作者就是玉雕大师宋世义。他曾言:“琢玉最大的特点就是首先得自己喜欢、喜欢这个行业,而且热爱这个行业,另外自己还要适合做这个行业,所谓适合这个行业第一要有文化底蕴,一个是绘画基础;一个是你的毅力、要有毅力,以柔克刚、坐得住、甘于寂寞,不为眼前的功利所诱惑。”

玉雕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术工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出口到世界各地,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然而随着国内玉石材料的紧缺,原料的供应无法满足国内的生产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玉器厂从巴西进口了一批玛瑙,然而当这批原料运到厂里之后,很多人都觉得大失所望。这个缠丝玛瑙,为什么叫缠丝玛瑙,这个玛瑙它是一层一层,全是一种色层,从侧面、剖面看很多花纹、像彩条一样的,一般玉雕传统的常规的设计方法没法用,觉得都是废料、没法做,只能切片或者做小玩意、做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国内产的玛瑙一般是大块纯色的原料,玉器厂的设计师们在设计时已经习惯了使用这样的原材料;然而面对颜色变化丰富的缠丝玛瑙、大家一时间束手无策,这时宋世义主动提出来承担这批原料的设计任务。所谓的“废”就是比较怪的料、很有个性的料,用常规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根本没法下手,自己的老师、就是王树森老艺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有废人、没有废料,就好像咱们说的是有烂墙、没有烂砖一样这个道理,所以人是有废人没有废料,往往越是那种大家认为是废料、没法用的料;而且你的思维呢打破一般的常规的思维、出奇制胜地达到让人惊喜的效果使这个作品化腐朽为神奇。如何把缠丝玛瑙丰富的色层运用起来是设计的难点,经过反复研究,宋世义做出了几件作品,结果让大家大开眼界。自己说我是不是能采用套色版画的手法、把色层剔开,比如说白的、后边是黑是吧,以黑为背景、来以黑衬白,或者以白为背景、以白衬红,或者是以其它颜色为主体背景,烘托产生颜色对比的关系,这样自己就尝试了很多作品,当时非常成功。太花的、一道一道的,自己有时候是利用的花纹,侧面用花纹。有时候这种正面、剖面用它的色层,想出两种方法,比如做一些热带鱼,或者你看当时自己获奖的作品《版纳月》 、 像《丝绸古道》,刚出来以后给人耳目一新、达到出其不意的这种艺术效果。这批作品不仅获得了专业人士的赞誉、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为北京玉器厂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因为这个玉器它主要靠原料,它是以原料为载体,如果给你一块好料、给我一块次料,往往从价值来说肯定你的好料所创作出来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我这个次料的价值;但是如果我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把那个次料化腐朽为神奇,往往我的艺术价值可以说远远高过你的好料的艺术价值。

玉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汉时代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着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者。”在中国,玉器主要由两种矿石构成,它们分别是角闪石和辉石。角闪石也就是中国软玉,因为角闪石中有时会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所以玉石中会呈现出青、绿、黑、黄等颜色。中国的硬玉主要成分是辉石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翡翠,由于辉石类在十八世纪之后才被人们大量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作品。所以这个玉器它是一个单独的文化体系,它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达到一万年,甚至是中国人对玉的感情、对石头的感情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可是中国人在骨子里、在血脉里他的这种对石头的认知就是对一种文化的认知。在古代,获取玉石非常困难,当时主要的方法有三种:捡玉、挖玉和攻玉。所谓捡玉就是在河滩和河道中拣拾玉石,这种方法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挖玉是指在河谷阶地丶浅滩、古河道的砾石层中挖寻玉砾;而攻玉指的是开采山玉,即开采原生玉矿,《诗经.小雅》所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原意指的正是这个。中国既是产玉大国、又是琢玉大国,由于玉石材料的坚硬所以在古代、打磨和制作玉器是一个非常艰辛的工作。都是非常原始的那种操作方式,木头架子、他们叫切糕架子,像卖切糕的大切糕架子一样,底下弄两个竹板、弄一个皮带,用那种轮子、木轮,用两个脚这么蹬、跟蹬三轮那么踩,完了用脚蹬带着轮子转,它是往这么转、完了再往回转、然后再这么转,再用沙子搭上水然后再磨、抱块料再磨。一边蹬着、一边拿着料、一边磨,非常苦、非常慢,自己蹬、自己转,蹬就带动机器的转动,用水用沙子来磨、再做,所以非常艰苦,在过去有一句话,就是四大苦行。所谓的四大苦行分别是扎铁、磨玉、撑船、做豆腐,只有穷苦人家的孩子才会从事这样艰苦的职业,然而从事打磨玉器的琢玉者仅仅肯吃苦、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一块料它的设计的初稿跟最后完成它要有变化,因为料有变化制作就有变化,随着料的变化你去调整、去修改、去随机应变,你做了、啪、掉一块怎么办,你就得解决,这出个绺怎么办、出个脏怎么办,你都得根据料去随机应变,所以你没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没有长期的这个制作活的经验、用工具的经验,而且你当不了设计。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这里原意是指打磨一件玉器,引申开来也是指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宋世义这块璞玉正是经过了众多大师的打磨才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美术,1958年北京市成立了一所专门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学校——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0年宋世义经过层层选拔考入了这所学校的雕塑专业。当时我(他)们招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水平很高,都是素质很高,像当时目前活跃在北京市这些大师刚才自己说的张同禄、文乾刚、程淑美、殷秀云,这些都是他们当时学校的校友,可以说他们当时这个学校现在称作是艺术的殿堂、大师的摇篮。北京工艺美校位于龙潭湖畔,学生在这里学习不仅不需要交纳学费和住宿费,而且还可以凭借学生证免费参观故宫、美术馆和北京市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教授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学校还专门聘请了许多老艺人为学生们教课。潘秉衡老爷爷他是他们玉雕界第一代的宗师,留下名字的是第一代,当时称为“四怪一魔”是在玉雕界我(他)们称为是“四怪一魔”,他们是从三十年代开始发展、到五十年代达到黄金时期、达到顶峰,就现在在京剧界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这个位置是一样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的玉器行就已经出了许多能工巧匠,其中最有名的是“四怪一魔”。“四怪”指的是潘秉衡、何荣、刘德瀛、王树森;“一魔”指的是雕玉大师刘鹤年。这其中,刘德瀛开创了专业制作玉器花卉的方法;何荣在观音、仕女和小孩的制作上成为后人典范;潘秉衡和王树森可谓玉器行全才,器皿、人物、鸟兽、花卉无一不精,能够在学生时代就听到大师的授课这让宋世义对玉雕这门传统的技艺产生了兴趣。毕业后,宋世义被分配到了北京市玉器厂,满怀憧憬的宋世义一进车间、眼前的景象就令他大失所望。一个木凳、很原始的木凳,虽然也用机器代替人的手、脚蹬了,但是毕竟还是那种原始状态的东西,而且一个挨一个、一排一排的,是密集型生产;而且噪音、这个空气、整个环境,那人也是汗流浃背,看到就是像一个苦力一样,当时心就凉了,怎么这就是磨玉。在此之前,宋世义看到过许多精美的玉器,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玉雕师竟然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眼前的现实让宋世义一度萌生了退意,然而当他见到了师父之后却又改变了主意。当时他们成立一个创新组,王(王树森)老爷子带领他们这些创新组的成员进行艺术顾问和艺术指导,特别在原材料运用上老爷子给他们出点子、给他们指导,因为他们当时刚进厂时间不长,对于料的运用还没有经验,而且又搞现代题材,也是一种新生事物。宋世义的师父正是“四怪一魔”之一的王树森,他主持创作的《岱月奇观》、《群芳览胜》、《含香聚瑞》都是国宝级的玉雕作品,这位老先生的教学方式不拘一格,以启发和引导为主,注重为学生打开设计的思路。他们在用料的时候遇到困难了,比如这个料发现有绺裂了或者颜色不合适,本来想做的题材做不了、那怎么办,老爷子就说了,说你这个料,你不能改变料、只能让料改变你,你的思路一定要跟着料走,一定要按我们的传统说法,叫量料取材、因材施艺,说这个料就只做一个茶壶你非做一个茶碗,茶碗做得出来吗,你不能跟它较劲,有时候这个绺出现了、躲不开了,那你躲开它做别的、考虑别的东西,这么用不合适、你把它倒过来用啊,他就好多想法,他给你好多逆向思维,给你思路打开,给你启发诱导实际上。王树森不仅讲解理论,而且还结合实际的工作执导学生创作,宋世义在雕琢一件玉石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处理的方法,只好向老师请教。后来自己(宋世义他)曾经做一个样板戏《白毛女》,用芭蕾舞的形式这个足尖、喜儿拿了一个喜字,这一块红皮、一个玛瑙做一个喜儿、这一个喜字。这样一个喜字呢后边是一个大辫子,做着做着那个辫子上、长辫子到臀部这出一块红,后来自己就没办法了,自己特别着急,后来自己就找老爷子,老爷子说你再往后推推、能不能推干净。后来自己推,还是推不干净。看还没推干净是吧,说这个有办法啊,喜儿有一个红头绳扎了辫子的,杨白劳给喜儿买一个红头绳扎在辫梢上,辫梢不就是红头绳啊,他说你改个红头绳 改个蝴蝶结一扎不就完了嘛,自己一看,一下子茅塞顿开,正好在那个位置上那个的辫子上,扎一个红头绳、一个小蝴蝶结、弄两个带,一挑解决了,还特别俏。

当时玉雕作品的主要题材是仕女、花鸟和器皿,在王树森的指导下,结合自己雕刻专业的知识,宋世义先后创作了《黄道婆》、《广阔天地》、《壮志凌云》、《接过猎人的枪》等一批新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问世不仅让宋世义受到了大家的称赞,也让他找到了玉雕的乐趣。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