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玉顺口溜,“格物”与“格玉”,如何判断古玉?

“格物”与“格玉”,看似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在我这里还真的有关系识玉顺口溜。王阳明始创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格物致远”。“格物致远”,“知行合一”让我们科学的,全面的学习古玉知识,传承和发扬八千年延绵不绝,异彩纷呈的中国玉文化。

“格物”与“格玉”,看似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在我这里还真的有关系识玉顺口溜。这是发生在我身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初学古玉茫茫然如在雾中,自已感觉老的东西,身边认可的人少。自已认为不对的,别人异口同声的赞誉。这就是我收藏古玉的开始,凭感觉收藏。如今想来汗颜,真如肓人骑瞎马,你说悬不悬。我这人一生有一个毛病,做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常常摆弄手中的玉而忘记吃饭,有时不分昼夜不知不觉通宵达旦。两三个月的时间体重下降了二十多斤。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但所得廖廖。

可巧当时手边有一本介绍明代大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的书,对王阳明“格物”.“心学”有了很大兴趣。朱熹对王阳明影响很大,“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有一次王阳明“格竹”,欲穷尽竹之道,七天七夜不眠不息,事后大病一场。可见古人每得一说,每悟一理皆费尽心力加天资睿智而成。王阳明始创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格物致远”。把王阳明的格物放在识别古玉上,不就是仔细观察古玉的型质工浸,发现古玉中规律性变化,事物内在的联系。“格”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不但要看表面还要深入肌里,是艰难有时是痛苦的。

当我在识古玉痛苦煎熬中,我看到从朋友借阅的一本彩色封面杂志,图中是一件清代羊脂白玉如意,书放在台灯下我从斜侧方不经意看了一眼,可能是光线的作用或者是摄影师高超的技艺,总之一个字,美!玉是那么莹润习习生辉,理解了氤氲一词含意。我继续看,心中有了一丝丝明悟。何为古玉?是什么让古代帝王视为珍宝.神物,狂热追捧的玉?它首先是好玉好工,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

刺激。美是给人最初的,最直接的感受。这种美是无瑕疵的,是一种韵味谐和深入灵魂的美。我就是由此捅破识古玉过程中的第一层窗户纸,自此算是走上了正路。

坚持用格物严谨的态度继续格玉,我发现许许多多的古玉特征。比如说玉,古人用玉极讲究,非正色玉不选。比如说工,铊工靠的是琢和磨,这与现代工具的切削截然不同。比如说浸,玉在地下自然离不开水和土,由于古人大量使用木材,自然出现了草木浸。如果木材炭化了那么玉浸泡在黑色的水中那么就有炭浸。古人放置的赔葬品如青铜.铁制兵器,在水的浸泡,空气的氧化那么就会有铁浸,青铜浸。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来有影去有踪的,都有个前因后果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懂了这些再回头来看古玉,产生出“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的感觉。看古玉不再是无从下手,不可琢磨的事情了。

我识古玉,三年入门,五年少有困惑。七.八年才能读懂红山和良渚文化。大家可能会说这个人够笨的,但宁可笨点.慢点且比吃药强。我建议收藏的朋友不仿先按一下暂停键,把所有收藏都拿出来,看一看它是不是古代帝王爱不释手,须庾不离身的古玉。它玉的质的够吗?它的神型是汉代玉龙应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气概,或者张显皇权天授,受命于天的神龙吗?古人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看一看你手中的玉璧值不值得古人掉脑袋。如果在格玉中有所查,有所悟重新走上一条新的识玉之路。

“格物致远”,“知行合一”让我们科学的,全面的学习古玉知识,传承和发扬八千年延绵不绝,异彩纷呈的中国玉文化。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