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玉的最佳方法,求教玉器的辨认方法~怎样养玉

鉴赏玉首先要认识玉,而对于玉的含义,自古就比较广泛。汉代许慎说养玉的最佳方法:"石之美者谓之玉。玉无论软玉还是硬玉要求都是一致的,即质地坚硬致密、色泽晶莹鲜丽为好。但玉文化确实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她充溢了中国整个历史时期,关于玉的鉴赏也丰富无边,深不见底。

  

鉴赏玉首先要认识玉,而对于玉的含义,自古就比较广泛。汉代许慎说养玉的最佳方法:"石之美者谓之玉。"因此一般说,自然生成的、加工后能成为细腻匀润、色彩鲜丽、质地坚韧、化学性能稳定的美石,都可在玉类归述。我们平时说玉其实以软玉和硬玉为主。软玉类,是指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组成的玉石,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硬玉也就是辉石类,有隐约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
  玉无论软玉还是硬玉要求都是一致的,即质地坚硬致密、色泽晶莹鲜丽为好。但玉文化确实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她充溢了中国整个历史时期,关于玉的鉴赏也丰富无边,深不见底。

看玉的好坏是鉴赏玉的关键,"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道出赏玉的核心,一般它的标准有以下几点:一是看玉的比重,比重越大,玉越珍贵。
  二是看玉的硬度,硬度越强者玉石越佳。三是看玉的色泽,红的为翡,绿的为翠,翡和翠布满就可以成为宝石。当然玲珑剔透也是一个方面。四是听玉的声音,脆者为佳,哑者为劣。五是看做工,玉同艺术相结合才突显它的价值。六是看玉的时间,玉有古玉和新玉之分。古玉是文物,新玉则是艺术品。
  

我们所指的"新玉"是"新工","旧玉新工"也属此类,未多经人把玩,或未入土过,没有天然色沁过,为近年来所制造的。而古玉则是有经年代的(通常指汉代以前)。古玉的刀法比较精美,文饰亦较古朴,所以即使不是出土的古玉,而只是传世玉,也极为迷人。
  

鉴赏古玉,更应重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古玉,在明清以前主要是指夏、商、周和秦汉时期所制成的玉器。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玉有不同的特色,相反我们也可以根据古玉的特色鉴定它的年代。

夏代的玉器,其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有关夏代的考古资料不断累积,其文化也正在不断的被揭示出来。
  

商代玉器早期的不多,传世与近年出土的商代玉器,以商中、晚期居多,商代玉雕已经有具体的纹饰规范,商玉器雕工的顺序应是在作成粗坯后,现在预定的位置打孔,再用线锯沾解玉砂作成器型,所以再镂空部分,虽经修整,但仍可看到先打孔,后镂空的痕迹,在商大多数的人物、动物玉器圆雕造型中,造型极写实,刻虎似虎,雕像似象,琢人似人,但是,再造型表面,则刻上一些由卜兆纹组合而成的怪兽、图腾图案,与动物的毛色,人类的衣饰,毫无关连。
  此为商代玉器的特色。

西周玉器在继承商代玉器的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派的坡粗线成细阴线镂刻琢玉工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有明显的表现。它虽然继承了殷商双阴线,或阴线减地的雕法,但是,创造性的演变成阴线斜刀的琢玉风格,已经形成。
  以片状玉,作动物剪影形成的造型,还是承袭殷商而来,其中大部份为片状玉器,仅有少数立体雕作玉器。纹饰的线条,流畅自然,布局均匀,在刀法上,使用斜刻的宽阴线与细阴线结合,使玉器纹饰有阴影的层次感,这都是西周初,发展出来的新刀工,俗称「大斜刀」。

春秋时期玉雕,过渡气氛浓厚,但仍不失时代的独特风格。
  玉器开片整齐,各并行线间,雕琢对称,未有滑刀交叉之现象,显示玉工技艺的成熟。刀法上,早期也采用西周玉雕中,最常使用的『大斜刀』,而后各国形成各自的玉雕风格,纹饰有的用细阴线,有的用浅浮雕,有的则有强烈的立体感。

战国时代出土的玉器数量较大,有四类:一是以殓葬为主要用途的玉器,这类殓葬玉,材质不佳,刀工不整,甚至常有以大理石、滑石、粗陶、仿制璧、琮之属,较不具文物价值。
  二是遵循儒家"事死如生"的观念,将死者生前所喜爱的玩赏、收藏、配饰用玉,随葬死者,这类玉器,足可代表战国时期玉雕的风格,与艺术品味,是真正战国时期玉器的代表。三是使葬式风光,于葬前临时赶制的玉器,形式包罗各类,有实用器、配饰器、玩赏器、甚或一些与死者身份不相属,明显越礼的礼仪器及盟书等,这类玉器,虽非以殓尸为目的,但制作手法,多及粗糙,与殓葬用玉多相类似,未见使用痕迹,是这类玉器的重要特征。
  四是由于工具的进步,其钻孔已甚平整,游丝雕亦甚精细,造形更是多样化,为中国玉器史上一大高峰。

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但出土的秦玉却寥寥可数。秦玉艺术,还有赖于今后考古的新发现。

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而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汉代玉器可分为社玉、葬玉、饰玉和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汉代葬玉很多,但工艺水平不高,反映汉代玉器工艺水平的是陈设玉。这些写实主义的陈设玉有玉奔马、玉雄、玉鹰、玉辟邪等,多为圆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
  汉皇室装饰玉有衰落的趋势,多见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刚卯等。东汉时,阴线刻纹又复苏盛行,绘画趣味有所加强。

中国玉器经过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演变,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蒙上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闪亮的角色。
  

怎样养玉、盘玉?

养玉是玉器收藏者最大的乐趣之一。贴身而藏,精心呵护,经过天长日久的盘玩佩戴,就像是蝴蝶经过蛹的挣扎,玉逐渐蜕去了粗躁的土壳,恢复了往昔的灵性、润泽、色彩,灿烂光华绽放在掌心,那种成就感是无可取代的。

盘玉非常的讲究,一旦盘法不当,一块美玉就会毁在自己的手上,所以收藏家们盘玉时格外的小心谨慎。
  清代大收藏家刘大同在其著述《古玉辨》中明确提出了文盘、武盘、意盘的概念,以后的收藏家们奉为圭皋。

文盘:一件玉器将她放在一个小布袋里面,贴身而藏,用人体较为恒定的温度,一年以后再在手上摩挲盘玩,直到玉器恢复到本来面目。文盘耗时费力,往往三五年不能奏效,若是入土时间太长,盘玩时间往往十来年,甚至数十年,清代历史上曾有父子两代盘一块玉器的佳话,穷其一生盘玩一块玉器的事,史不绝载。
  南京博物馆藏一件清代出土的玉器,被盘玩得包浆锃亮,润泽无比,专家们估计这一件玉器已经被盘玩了一个甲子(60年)以上。

武盘:所谓武盘,就是通过人为的力量,不断的盘玩,以祈尽快达到玩熟的目的。这种盘法玉器商人采用较多。玉器经过一年的佩戴以后,硬度逐渐恢复,就用旧白布(切忌有颜色的布)包裹后,雇请专人日夜不断的磨擦,玉器磨擦升温,越擦越热,过了一段时期,就换上新白布,仍不断磨擦,玉器磨擦受热的高温可以将玉器中的灰土快速的逼出来,色沁不断凝结,玉的颜色也越来越鲜亮,大约一年就可以恢复玉器的原状。
  但武盘稍有不慎,玉器就可能毁于一旦。

意盘:是指玉器收藏家将玉器持于手上,一边盘玩,一边想着玉的美德,不断的从玉的美德中吸取精华,养自身之气质,久而久之,可以达到玉人合一的高尚境界,玉器得到了养护,盘玉人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意盘是一种极高境界,需要面壁的精神,与其说是人盘玉,不如说是玉盘人,人玉合一,精神通灵,历史上极少能够有人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遑论浮躁的现代人了。
  

意盘精神境界要求太高,武盘须请人日夜不断的盘,成本太大,现在的玉器收藏家大多采取文盘结合武盘的方法,既贴身佩戴,又时时拿在手中盘玩。不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盘玉方式,新坑玉器不可立马盘玩,须贴身藏一年后,等硬度恢复了方可。

盘玉的禁忌很多,忌跌、忌冷热无常、忌火烤、忌酸、忌油污、忌尘土、忌化学物质,意盘还忌贪婪、忌狡诈,那些用各种化学药剂、烟熏火烤盘玉是暴殄天物,应该受到唾弃。
  

同样长见识了啊.

谢谢学姐,真的是长见识了。

这个问题不怎么样,但回答起码也值100分!相当详细了!很感动,总有那么一些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知识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