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能否持续打造理想新爆款?

理想需要一个又一个爆款,巩固自己的护城河。但能否持续出爆款,是个概率事件。北京时间5月10日,理想汽车发布2022年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理想收入总额为人民币95.6亿元。相比收入、利润,理想的毛利率是最大亮点。
看“车圈最强产品经理”点石成金

理想需要一个又一个爆款,巩固自己的护城河。但能否持续出爆款,是个概率事件。

虽然疫情下的理想汽车交付数惨不忍睹(4月交付量环比3月腰斩),但最新的财报倒是有些亮点。

北京时间5月10日,理想汽车发布2022年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理想收入总额为人民币95.6亿元。这一数据,较2021年第一季度的35.8亿元增加167.5%,同时高于之前给出的88-94亿元业绩指引。

利润方面,相比去年第四季度的盈利,理想一季度重回亏损:一季度经营性利润为亏损4.13亿元,净利润为亏损1090万元;但如果剔除股权激励产生的管理费用,理想一季度经营性利润为+7400万元,净利润为+4.77亿元。

相比收入、利润,理想的毛利率是最大亮点。虽然上游原材料涨价涨得人头皮发麻,但理想无论是综合毛利率,还是核心业务--汽车销售的毛利率,环比去年四季度,都出现提升。这让电话会议上的某位分析师直呼“惊讶”。

当然,虽然叫“最新的财报”,但如今已到5月中旬,上述数据已经成为过去时,展望二季度,理想的交付和营业收入指引,十分保守。

第二季度理想预计交付量只有2.1-2.4万辆,这是去年三季度的水平;

收入方面,理想预计第二季度的销售额为 61.6 - 70.4 亿元人民币,远低于海外分析师平均预期的 110 亿元人民币。

可见疫情严重压低了理想预期。

比如花旗分析师Jeff Chung就将对理想汽车的目标价从51.50美元下调至26.80美元。他的逻辑是,成本上升以及随着新车型的推出研发投资加大,压低利润,Chung将2022年和2023年的盈利预期分别下调了83%和36%。

阅读财报,绝非念经,而是希望通过量化的数据,对企业经营做些预判。

因此,本文《超源力》试图结合财报梳理下面4个问题:

一季报到底反映了哪些经营细节?

理想汽车有没有护城河?

理想未来的增长策略?

理想汽车的估值贵不贵?

“惊讶”的毛利率

2015年成立的理想汽车业务形态很简单,汽车销售收入占比97.35%。

而在新一款车型理想L9以前,理想的销售策略相当极端,只卖一款车的一个型号--理想ONE。按照创始人李想的设计思路,这款车的目标人群是“超级奶爸”,场景主要是一家人出行。

理想ONE

在电话会议上,理想高管喜欢用“强劲”来形容自己的业务增长。数据上看,汽车业务增长168.7%。

这个收入增长哪里来的呢?

由于收入=销量*价格,我们可以从量、价两方面来做观察。

销量方面,一季度理想ONE销售31716辆,同比增长152.1%。同期蔚来、小鹏增速分别为28%、159%。

可以看出,量的增速152.1%,小于收入168.7%的增速,所以,价格的增长,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根据测算,理想一季度年汽车单车收入为29.35万元,比2021年同期27.54万元,增长6.5%。之所以价格增长,主要是因为去年5月,理想将2021新款理想ONE,上调了1万元。

除了收入增长尚可,理想的成本控制似乎也做得不错,根据《超源力》测算,理想202年第一季度的每台平均生产成本为22.76万元,低于2021年一季度的22.89万元。

增速上看汽车销售成本增速为150.78%,低于汽车营业收入增速。

收入增速高于成本增速,直接拉高了理想一季度的毛利率——2022年一季度汽车毛利率为22.4%,不但高于2021年第一季度的16.9%,也高于2021年第四季度的22.3%。这让当天参加电话会议的分析师表示惊讶,因为上游涨价已经不是新闻。

对此,理想高管的回复是,这是因为理想有一些价格偏低的电池存货,一定程度上缓冲了成本上升。

那么,未来理想的毛利到底该如何变化?

答案是方向不明。

理想也有了护城河?

对毛利率有利的因素是,今年理想又涨了一次价。

3月23日,理想汽车宣布,受上游原材料持续大幅上涨的影响,自2022年4月1日起,理想汽车将会对理想ONE的售价进行调整,全国统一零售价格将由目前的33.8万元上调至34.98万元,上涨了11800元。

不利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电池二季度涨价。

虽然宁德时代(理想的电池核心供货商)一季度为下游承担了上游涨价的压力,但是宁德时代二季度已经和各车厂协商涨价。根据东吴证券的预测,宁德时代可能对下游幅度区间为 30%-35%。

其次,如果疫情反复,理想的交付量迟迟不达预期,由于规模效应减弱,理想的单车成本可能上升。

所谓规模规模效应,就是在固定成本下,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每个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就越低,毛利率就越高。因此,如果交付量迟迟不能放大,单车成本上升,可能会压低毛利率。

(备注:固定成本就是必须要支付的成本,比如房租、员工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等)

目前理想给出的指引是:

  • 第二季度交付量只有2.1-2.4万辆,这是去年三季度的水平;
  • 第二季度的销售额为 61.6 - 70.4 亿元人民币,远低于海外分析师平均预期的 110 亿元人民币。
  • 那么,通过一季报,我们能得出什么信息?

    暂时来看,理想one主打的“奶爸车”比较成功,虽然从去年开始产品涨价,但是销售依然良好。

    而根据理想总裁沈亚楠在电话会议的反馈,4月1日再次调价后,4月前半个月销售收入的先行指标--用户订单的增长有点慢,但自 4 月的最后一周和 5 月的第一周以来,订单量非常强劲地回升。

    所以,理想的品牌暂时立住了,或者更好听的,理想的品牌护城河正逐步建立。

    从数据也能看出,李想的财务数据结构和特斯拉类似——较高的单车价格、较高的毛利率、较低的销售管理费用。

    正如理想在电话会议上所说,2021年理想ONE做到了30-40之间车型30%以上的份额,这是一个好的爆款产品的合理份额。

    不过,仅靠30-40区间卖一款车,难以支撑李想“2025年要拿下20%以上市场份额”的决心。

    李想需要进行生存空间的扩张。

    增长战略能否成功?

    在5月10的电话会议上,李想大致梳理了公司的产品规划。

    一方面,李想谈到未来会用增程式和纯电两种动力模式开发不同形态的车。比如他认为,现在的增程式,最适合中大型SUV,并不适合轿车、MPV车型。而对于纯电动车,李想留了个悬念,说理想的纯电车型和当下市面上所有的纯电动车都不同。

    (备注:增程式电动车除了装有动力电池,还有一个小排量发动机。当电池电量耗尽,发动机可给电池充电,驱动车辆继续行驶)

    另一方面,他谈到会在每10万元的一个价格带,放一款爆品。他认为当下的理想ONE卡位30-40万刚刚好,新产品向上可以切入40-50价格区间(即理想L9),向下可以切入20-30万的价格区间。需要注意的是,他说在同样的价格区间里,会有纯电动和增程式两种形态的产品,

    他把这套打法和iPhone做了类比:借助一套有效的技术平台来推不同价位的产品,“比如iPhone 12 Pro Max、iPhone 12 Pro 、iPhone 12和iPhone12mini,在不同的价位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精准满足。”

    总的来看,今明两年,理想会有3款新产品包括:理想L9、一款纯电车,以及一台20-30万元的中型车。

    总体看,战略布局逻辑思路清晰。

    但问题是,这种价格带布局,能否真的成功?其实市场有一些分歧。

    关于高端化,40-50万价位的理想L9,采取的是和理想ONE同样的策略——居家场景+更大空间+更强动力+更高智能。

    就像有些人定义的,理想L9就是增强版的理想ONE。这在一些券商分析师看来,是理想能够继续成功的原因,毕竟理想ONE就是这么成功的。

    不过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告诉《超源力》,理想L9未必能复制理想ONE的辉煌。

    他认为,汽车价格越高,市场容量越小,相比BBA(奔驰、宝马、奥迪),理想L9的规模经济效益不会太明显。

    另外,40万以上的车没有补贴,所以理想L9基本和BBA处于这个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最后,理想L9的比理想ONE还要大的尺寸驾驶起来并不方便,因为车越大对司机的驾驶技能要求越高。

    相比高端化,张翔更看好理想向20-30万区间的下沉。因为这个价格带市场空间大,而且理想能利用自身的技术、产品力和高端化的品牌形象做出规模效应。

    但在担忧者看来,20-30万这一区间的竞争玩家众多、强手如林,比如小鹏和比亚迪汉,以及蔚来也试图开创新品牌顺势切入。

    估值贵不贵?

    以港股数据测算,截止5月12日,理想市值1672亿港币(约合人民币1445亿元)。这个市值到底是贵还是便宜?

    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曾给过一个观点:股票价格不是树上的“花”,而是人们心里的“花”;不是客观的事件反映,而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乐观者眼里,这个价格似乎不贵。

    在2021年2月22日的内部信中,理想谈到:

    中国2025年电动汽车的销量,会销售超过800万辆。理想要获取2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是理想成为中国头部企业的必要条件。

    如果按照这个计算,2025年,理想将销售160万辆汽车。

    假设理想下沉成功,所有车型平均下来的单价做到20万元,那么届时理想将获得3200亿元收入。

    假设理想的净利率能转正,介于5-10%,那么其净利润将介于160亿元-320亿元。

    假设给予理想中低速成长股15-20倍的市盈率,理想市值将介于2400亿元-6400亿元。

    如今1445亿的市值似乎处于低估状态。

    (备注:市值=市盈率*净利润)

    但也要注意,这种所谓低估,完全是基于160万辆的销量能够兑现。

    截至2021年,理想的交付量只有9万辆出头,距离目标甚远。

    这也是成长股投资的魅力,一边是押注成功后赚得盆满钵满,一边是预期破灭后的一地鸡毛。

    而这,就看“车圈最强产品经理”李想能否用一个又一个爆款,填实销量神话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