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鲤鱼痴》纪录片,看日本锦鲤文化的形成

《鲤鱼痴》讲述的是日本高端锦鲤观赏鱼养殖事业,锦鲤被称为日本的国鱼,被日本人称为“游动的宝石”。一条顶级锦鲤售价竟然高达1千多万。这种高端观赏鱼的买家80%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看过纪录片才真正的感悟到,日本的锦鲤文化已超越观赏鱼的范畴,成为了日本的人文精神图腾名片。

《鲤鱼痴》讲述的是日本高端锦鲤观赏鱼养殖事业,锦鲤被称为日本的国鱼,被日本人称为“游动的宝石”。一条顶级锦鲤售价竟然高达1千多万。这种高端观赏鱼的买家80%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有人说日本锦鲤来源于中国,来到中国是回归。看过纪录片才真正的感悟到,日本的锦鲤文化已超越观赏鱼的范畴,成为了日本的人文精神图腾名片。锦鲤在国内只是观赏鱼。

根据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2018年日本的锦鲤出口额达到43亿日元,是15年前的3倍,其中8成出口到了中国。近几年呈现井喷趋势。

导读:

① “日本锦鲤”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② 我国的锦鲤文化观

③ “日本锦鲤”成为日本人文精神名片的原因

一、“日本锦鲤”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此锦鲤非彼锦鲤

锦鲤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我们口中常说的锦鲤和“日本锦鲤”是一个概念吗?这种区别不仅仅只是加了日本两个字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脱离了生物学概念,成为日本文化输出的一种表现载体。

鲤鱼起源于中亚细亚,经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日本和中国隔着海洋,锦鲤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无确切时间可考,唐朝鲤鱼被封为国鱼,公元785年平安时代,日本皇室和贵族们开始饲养野生的鲤鱼作为观赏鱼,锦鲤的影响力在日本正式得到了认同和重视。并且早期锦鲤只有皇族显贵和寺院神社才能养。

“锦鲤”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陆龟蒙诗句:“层云愁天低,久雨倚槛冷。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此时的锦鲤和鲤鱼在叫法和内涵上中日两国是一样的。

到了江户时代(也就是幕府时代末期),才是“日本锦鲤”真正意义的到来,所谓“日本锦鲤”这个概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此时日本的国门刚被打开,日本从一元文化走向多元文化,“日本锦鲤”成为了日本文化名片。

日本锦鲤发展历程

在日本江户时代之前,中日之间对观赏鲤鱼的指向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此时的日本锦鲤进入中国叫回归是说得通的。但在日本封建社会解体进入近代社会后,日本锦鲤就进入华丽转身期。

1804-1829年,日本文政时代,新渴县的养殖者对变异的鲤鱼进行筛选和改良,培育出了具有网状斑纹的浅黄色的鲤鱼。这时的鲤鱼还是由自然界变异的鲤鱼培育的。

1917年,广井国藏培育出真正的、最原始的红白锦鲤。之后又陆续培育出友右卫门系、纹次郎系、弥五左卫门系、武平太系。不过,这些还都是红质很淡的原始种。

1830年,培育出了白底红碎花纹的红白鲤。

1954年-1970年,培育出最著名的红白锦鲤有仙助系、万藏系和大日系。

在以上发展过程中,在红白锦鲤的基础上又培育出了新的品种。最著名的有大正三色和昭和三色。所谓三色就是有红、白、黑三种颜色,只是分布的样式和底色不同。也就是说先有红白锦鲤,后才有大正和昭和这两个品种的锦鲤。

大正三色

1900年日本大正时代,在红白的基础上培育出带有墨色色斑的红、白、黑三色锦鲤。因其培育于大正时代,故命名为大正三色。特点是头部只有红斑没有黑斑,但鱼身有黑斑。

昭和三色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日本昭和时代,新培育出的品种叫昭和三色,特点是在大面积黑斑基础上出现了红、白斑,且鱼头也有黑斑。人们将白斑较少称为传统昭和三色,而白斑较多的称为近代昭和三色。

概括起来讲,日本锦鲤有个很高端的名称,叫精品御三家:红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

1938年(昭和十三年),“日本锦鲤”第一次输入中国,同年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日本锦鲤的魅力。

二、我国的锦鲤文化观

我国对于鲤鱼的认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民间对于鲤鱼的民俗文化和经济价值认知;二是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锦鲤观赏和物喻认知。

在中国古代,鱼和鲤鱼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原始社会使用的陶钵上就有鱼纹彩绘,此时更多的是指渔猎文化。后来,尤其是鲤鱼就富有象征意义,如鲤鱼被称为“鳞介之主”,认为鲤鱼具有通天的本领。在民俗文化里有关鲤鱼的故事有很多,大多是人们朴素的自然观。如“白龙鱼服”、“鲤鱼跃龙门”、“年年有鱼”、“鱼水之欢”、“缘木求鱼”等。在民间鲤鱼代表了生命力顽强,多子多福,健康长寿。

在经济价值方面,民间只是把鲤鱼当做食用鱼来看待,如著名的黄河鲤鱼。哪怕它变异成红色成为一个品种也只是食用鱼,如江西婺源的荷包红鲤,从没想过要把它培育为观赏鱼。鲤鱼生命力顽强,大多是野生的,鲤鱼喜欢拱泥,多了鱼塘要废掉。南方一些地方嫌鲤鱼土腥味重,鲤和李同音,鲤鱼是发物等观念比较重,吃鲤鱼的人不多。

我国古代把鲤鱼当观赏鱼养的是皇家园林和少数文人,如宋代王珪写的诗词:“禁沼冰开跳锦鲤,御林风暖啭黄鹂。”,描写的就是当时皇家园林养的锦鲤。后来一些文人私家园林养锦鲤,以寄托情怀。文人们多用“非池中物”来比喻人的志向。这里的池中物指的就是鲤鱼,准备随时跃龙门。而“鲤鱼传书”的故事则表达了文人的惺惺相惜之意。

现代我国养锦鲤的人群主要是满足人文、美学范畴的诉求;另一方面表达着好运、安康长寿的个人愿望。

三、“日本锦鲤”成为日本人文精神名片的原因

“鯉”的日文发音コイ(Koi),称为世界对于日本锦鲤的统一称呼。寓意吉祥、平和、长寿。日本是把锦鲤当成民族精神图腾在看待。

1、日本锦鲤被称为国鱼

世界上除了日本锦鲤之外,还没有另外一种鱼被称为国鱼,我国大凡能叫得上国字的是没有鱼这种动物的,顶多叫江河生物名片。我们有国学、国花、国宝、国粹、国画等称呼。还有被称为“国球”的乒乓球,发源地不是中国,但是中国让它发扬光大,渗入了民族骨髓,被称为国球。

自古以来用“汉”或“唐”称呼的有很多,如汉服、汉族、唐人街、唐刀等,这因为我们对古代中国这两个朝代具有深深的民族认同感。我国南方有种鱼因为稀少叫它“唐鱼”(白云金丝鱼),但没有达到叫国鱼的地位。

但日本锦鲤就不同了,日本人把锦鲤看作是神鱼,被日本人称为国鱼。所以那些说锦鲤发源于中国,来到中国是回归的观点是不了解日本锦鲤的特殊含义。因为我们对锦鲤的热爱、痴迷远远没有达到日本人的境界。可以说是锦鲤成全了日本,也可以说是日本成全了锦鲤。

2、日本锦鲤高度契合了日本民族特性,成为了一种文化输出象征。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末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美国炮舰轰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由一元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吸收西方的现代文明。日本在西化过程中并不彻底,保留了日本传统文化,形成近代日本国家意识雏形。也就是这时才出现红白颜色的旭日旗,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日本进入困顿期,直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才算真正融入世界大家庭,在这一时段日本急需对国家整体形象的重塑,对内凝聚民心,对外进行文化输出。如加强产品品质塑造,致力于动漫产业等。日本锦鲤刚好在一时间段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本锦鲤真正定型的时代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精品层出不穷。成为日本的国鱼,成为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的一种载体和符号。

日本锦鲤最经典的红、白、黑三色既代表了日本的现在,又代表了日本的过去和传统。日本人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崇拜太阳,日本皇室认为菊花像太阳,因此菊花为皇家图案,现在日本国旗是红白色。日本民俗里对于黑色也尤为钟情,被称为玄色。日本戏曲人物造型也是红、白、黑三种颜色,日本锦鲤的色系刚好契合日本人的传统审美取向。

1973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将一批锦鲤作为吉祥物赠送给周恩来总理。体现了日本锦鲤的价值。

3、日本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机遇造就了日本锦鲤

日本自然环境适合鲤鱼生长:为什么日本选中了锦鲤而没选中其他的鱼类作为国鱼,这也是锦鲤适合日本环境所致,日本是多山国家,只有一小块叫关东的平原,日本的地理分界就是以关东平原为界,南北纬度跨度大,温差大。但鲤鱼刚好属于广温性鱼类,在寒带和温带都能生存。加之日本很多地方是火山灰岩组成,水体呈弱碱性,矿物质丰富,受海洋环境影响降雨量大,溪流纵横,非常适合鲤鱼的生长,这样的环境易于鲤鱼变异形成新的品种,国内培育日本锦鲤的养殖场都要去日本种群源生地进口种苗。国内本地培育的锦鲤对水温、水质、水的酸碱度的要求都很高。

鲤鱼帮助日本解决了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在日本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很大,城市是多元文化最集中的地方,但日本农村却还保留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建筑高度不超过三层。日本农村盖房子喜欢建庭院,庭院中有水池养鱼种花,这是日本人传统的生活习俗。因此养锦鲤在日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去过无锡拈花湾的朋友应该有体会。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也经历过快速城市化过程。农村地区建起大量重污染企业,河流水体受污染,最后是锦鲤帮助日本人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的日本排水渠中都养着锦鲤,可见日本人对于锦鲤的喜爱程度,一些城市的下水井盖都印上了锦鲤图案。

4、锦鲤在日本成为人文精神符号化

在西方人眼中鲤鱼是好吃懒惰的物种,但在东方的中国和日本,鲤鱼代表着生命力旺盛,长寿。日本人尤其喜欢长寿的物种,如乌龟等,鲤鱼的寿命可以达到80岁,几乎和人一样,这和日本人追求长寿的想法是一样的,中国代表长寿的的松鹤和寿桃。最奇怪的是日本竟然把锦鲤当成了坚韧、勇敢的象征。觉得鲤鱼处变不惊,放在砧板上都很淡定。在它们眼中鲤鱼那种逆流而上跃龙门幻化为龙的精神最值得称道。于是日本弄了一个“鲤鱼节”,每年的5月5日举行隆重的节日,家里有男孩的挂个鲤鱼旗,这个旗帜很像日本战国时代的幡。还要买武士玩具和武士彩绘头盔,感觉回到日本久远的传统社会。这大概变成了日本人的一种精神符号。

结束语:

锦鲤成为日本文化象征,成为最高端的观赏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倾注了一个民族的热爱和包容才能达到的。了解一个国家应该从一个国家的文化开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